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季度浙企买入国内绿证超596万张

好处多多,买绿电不只为环保慈善

字体:
—2024—
04/12
07:24:44
2024-04-12 07:24:4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黄琳 陈莹露

  浙江在线4月12日讯(记者 胡静漪 通讯员 黄琳 陈莹露)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浙江企业买入国内绿证超过596万张,约占国网经营区同期绿证交易总量的51%;浙江绿色电力交易量超19亿度,同步可申领绿证逾190万张。

  绿证,全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相比燃烧化石能源发电,可再生能源具有零碳排的属性,绿证不仅能确认绿电发电量和绿色属性,还能作为消费绿电的证明。

  去年7月,国家出台新规要求推进绿证全覆盖工作;今年1月,《浙江省绿电绿证市场化交易工作细则》出炉,不断推动绿电消费,促进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如今的交易机制有何迭代?当下是谁在购买绿电绿证?

  市场,更畅通

  事实上,绿电和火电一起汇入大电网,在使用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那么绿电附带的环境价值如何体现?

  “以前的绿电绿证是分开交易的,绿证市场类似于一个二级市场。”国网浙江电科院邓晖博士介绍,“新能源发电企业完成电量交易之后,可以申领和电量相对应的绿证,并进入绿证市场交易,以此实现环境价值的变现。”

  绿证试行自愿认购交易,始于2017年7月。而全国绿电市场起步较晚,于2021年9月正式启动。购买绿电的企业也会获得一张“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它和绿证不同,主要作为消费绿电的证明。

  据悉,绿电价格由电能量价格和环境价格两部分组成,环境价格根据供需关系,在0.01元至0.02元/度间浮动,占整体价格比重的5%以内,并受一定价格机制的约束。

  在两个市场并行的两年多里,企业既可以直接购买绿证,以证明为环境价值付费,又可以购买绿色电力来获得凭证,表明付出了高于火电的环境溢价。

  可想而知,两者在交易机制、变现手段等层面并没有统筹协调。同时,由于绿证没有实体交易物,又不能二次交易、缺乏金融属性,让这笔买卖成为纯粹的“环保慈善”,市场动力不足。

  去年7月,国家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主要衔接绿证和绿电交易,将两个市场打通。“现在,企业消费绿电,就能获得对应数量的绿证,同步实现环境价值变现。”邓晖介绍。

  在新规之下,企业对两个市场环境价值的认识逐渐趋同,以电力大市场带动绿证小市场,大大提升了绿证的活跃度和知名度。

  针对未能实现交易但已并入电网的绿电,依旧会为发电企业颁发绿证,由其进行自主交易。根据国家规定,现阶段绿证仅可交易一次,时机成熟后还将开放多次交易,进一步活跃绿证市场。

  买主,更多元

  站在绿色低碳转型的风口,当下的绿电绿证交易有了更强的市场动力。

  “目前,汽车制造、家具制造、纺织服装等跨境民企的交易动力较强。一是要加入外企的供应链系统,绿色属性在竞标中具备优势。二是要直接出口产品,用绿电绿证来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能豁免碳关税、提升产品竞争力。”邓晖说。

  今年1月,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首次加入绿电绿证交易行列。该公司通过线上挂牌交易的方式,与浙江万里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交易,一季度一次性买入绿电599.7万度,并将获授相应的绿证。

  越新印染主要为国际服装企业做布料加工。去年,某品牌方在欧洲总部召开供应商会议,公布碳减排计划,并要求各环节同步达到目标。

  “当地有碳税相关规定,碳排总量超标会导致税收增加。而印染工序的能耗比较高,节能降碳势在必行。”越新印染生产副总刘瑞东说。今年,越新印染预计购买2000万度绿电,占全年用电量的50%。接下来还要逐年递增,到2030年达成100%全绿电生产。

  为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央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积极采购绿电绿证。

  杭州地铁是杭州市重点用能大户,线网12条地铁线路每年用电量将近15亿度。2022年,杭州地铁首次购买绿电3000万度;为响应“绿色亚运”,2023年更是大幅提升绿电消费比例,购入2.54亿度,此前均获得“绿色电力消费凭证”。

  今年,杭州地铁计划采购绿电1.5亿度,致力于把地铁2号线打造为全国首条“绿色地铁零碳线路”,而绿证将为权威机构的认定提供凭证。“我们要通过段场光伏电站建设、车站用能设备绿智改造、线路全面绿电供应等措施,为浙江乃至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打造样板。”杭州地铁运营公司技术总部部长周涛说。

  绿电绿证交易并不限于企事业单位,基层、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如湖州安吉的余村,去年一手购入621万度绿电,一手买进2878张绿证,实现辖区内429户居民、农业和工业用户绿电全覆盖,以此打造“零碳村”。

  链接,更广泛

  提升绿证的实用性,才能让交易市场更加火热。这就需要链接更多市场和机制,在打通绿电市场之外,还需衔接碳市场、推动绿证国际互认。

  此前,关于“能耗双控”的新规就曾提供交易动力。每年,企业受到能源消费总量的限制,超额使用能源将产生相应的成本。2022年11月,国家规定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购买绿电绿证可以在考核能源消费总量时予以扣除,成为不少企业节能降耗的选择。

  在今年一季度的浙江市场上,24家用户购入596万余张绿证。其中企业用户集中在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尤其是省内火电发电企业的绿证购买量最大。

  类似的抵扣机制,可否用于碳市场?“理论上是可行的。”邓晖表示,2021年起步的碳市场,同样对企业的碳排总量进行限制,目前火电发电企业已被纳入强制市场,如果碳排量超过年度碳配额,也会产生一定成本,“当下两个市场独立运行,数据没有打通,接下来要做好相互认证、完善交易链条。”

  “如果购买绿电绿证能直接体现到碳排放核算中,将会大大提升消费积极性。”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绿电绿证抵扣碳排量的方式尚未明确,未来随着钢铁、水泥、石化等更多产业被纳入碳市场,建立绿色消费互认体系的呼声将更加强烈,也将进一步促进绿电绿证市场的发展。

  此外,由于核算机制不一致,国内绿证在海外市场上还存在不被认可的情况。部分外贸企业只能通过购买出口地核发的绿电绿证,来获得相应资质。而由于电力基准价格、汇率等叠加因素,其绿证价格约为国内的5至10倍,成本高昂。

  在国际互认方面,国家相关部门正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打通更多平台,将为绿电绿证消费和能源低碳转型注入动力。而在未来,“环境有价”必将重塑市场竞争格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绿电;绿证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