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王蒙、李敬泽、麦家走进浙江大学与青年学子对话

用文学点亮人生

字体:
—2024—
04/19
07:37:41
2024-04-19 07:37:4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姜晓蓉

  浙江在线4月19日讯(记者 姜晓蓉)4月18日,王蒙、李敬泽、麦家走进浙江大学,以“青春万岁,文学点亮人生”为主题和大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入而有趣的对话。

  这场活动吸引近200名热爱文学的大学生,不少人手里拿着作家们的作品《青春万岁》《跑步集》《人间信》等,早早前来等候。当90岁的王蒙在李敬泽、麦家搀扶下缓缓走进报告厅时,观众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位嘉宾的对话直奔主题:文学如何点亮人生?

  王蒙接过话筒,语速不快,声音不大,但十分笃定。“对文学的感情,往往也是对人生的感情。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经历了很多,其中一个很深的感触是,人生有高潮,也会有低谷。什么东西能够抵御岁月对人的消磨呢?文学多多少少保留了这种感受。”王蒙抛出了问题,也给出了答案。

  而在李敬泽看来,文学世界中有N种人生,爱文学的人相当于同时拥有了N种平行的人生,“这种感受本身就是幸福的,也是重要的。”

  对麦家而言,文学就是人生。“文学的意义在于,世界很大,文学更大。”他说,自己正是在文学中,找到了真实的世界。

  不少同学好奇,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作家们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王蒙50岁左右时,创作精力非常旺盛。“那时没有电脑,创作都靠手写,我一天能写1.5万字到1.8万字,而雇人抄写的平均水平是一天7000字左右。”为什么写书比抄书还快?他的答案是,生活给予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没有经历挫折,人生就不精彩。我的作品是生活塑造的。”

  麦家在1800多个日夜里堆出来21万字的《人间信》,在讲座中被数次提及。和他早年的谍战小说不同,这部小说写的是作家心里的事、帮助被困在童年的人、驱赶内心的幽灵。

  在写作过程中,麦家把自己以前不愿提及或不愿袒露的东西,在灯下摊开,徐徐地想、徐徐地写,偶有停顿再作修改,像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感觉。“希望读者来读我的小说,不仅仅看故事,更是看到人的风暴。”麦家说。

  “对读者而言,阅读文学作品也许可以起到心理疗愈的作用。但对作家来说,等于是把伤痛揭开,并且写下来给大家看。”李敬泽说,书写好了,伤痛还是在。

  提问环节,竺可桢学院汉语言文学(求是科学班)学生林前旭抛出了心中的疑问:“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情感往往很浓烈,而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情感表达越来越含蓄,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关注到了文学作品背后的情感。”李敬泽笑了笑接过话茬,“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恰恰是由于古人在生活中比较含蓄,所以他们会在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却不吝于表达自己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反而比较克制。”

  讲座结束后,不少同学仍不舍离去。文学院大三学生徐昊在这场讲座中颇受启发,“面对当下的社会环境,有时候会陷入‘文学是否有用’的纠结之中。今天麦家老师的话点醒了我,文学的魅力在于不断塑造情感,不断面对自己的内心,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掌声、笑声、疑问、启发……种种气氛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春日的下午,在文学思想的碰撞中,大学生豁然开朗:文学,往往比现实世界更加广阔。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学;讲座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