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用文化生活滋养城市,全年将有1.5万场演出走上街头

宁波,全城“有戏”

字体:
—2024—
06/06
07:59:54
2024-06-06 07:59:5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醉 江南游报记者 陈冲

  浙江在线6月6日讯(记者 陈醉 陈冲)没有台阶“布阵”,没有乐团伴奏,上个周末,宁波海曙月亮湖合唱团来到鼓楼城墙前、月湖公园等地演唱。这别开生面的场景,吸引了众多市民。

  今年5月起,宁波万名合唱“达人”陆续走向街头巷尾,“唱响星期天”。

  “唱响星期天”是宁波构建以精神富有为标志的文化发展生态的缩影。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实践、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开展文艺赋美等工程,宁波一直在用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可感的文化生活滋养城市。在此基础上,今年以来,又在全省率先亮出“宁波有戏”城市文化新品牌,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全年将有近1.5万场文艺演出奔赴街头、社区、商圈,赋美人间烟火。

  文化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政府联合印发的《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

  宁波以“有戏”为破题口,丰富文化活动和场景供给,创建全域联动、资源共享、协同并进的活动承载体系,从更广范围、更深维度推动全域文化繁荣、全民精神富有。

  街头巷尾“秀技”

  1.8万文艺达人挑大梁

  霓虹亮起,宁波著名景观老外滩再次从夜色中醒来。

  离老外滩15分钟车程的一幢写字楼内,33岁的公司销售员柳斌下班后换了身装束,背上一把吉他、一台音响,直奔老外滩忽明忽暗的霓虹中。经过报名、审核等程序,他在老外滩的演出地点,被确定为宁波全城2800多个常态化演出点位之一。

  柳斌在老外滩沿江的老地方坐定,与搭档的鼓手王冲相视一笑,一串明快的吉他独奏伴着鼓点激情流淌,络绎不绝的路人慢慢围上来,驻足、喝彩,情绪值很快拉满。

  “每晚唱两小时,一年365天,除了下雨天,我几乎不缺席。”柳斌的语气里洋溢着浓浓的满足感。柳斌喜欢音乐、渴望舞台,上班之余他自学了吉他,常常跑到公园里“秀技”。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搭档,组成“一九乐团”。再后来,宁波试点招募文艺志愿者,提供固定点位演出,“一九乐团”正式在老外滩出道。

  没有华丽的布景,但这里有旺盛的人气、轻松欢快的氛围,柳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梦想舞台,众多“柳斌”也让宁波找到了充满烟火气的“一台戏”。“宁波有戏”新IP的内核是城市文化供给体系的创新与升级。

  近年来,群众对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呈现“量”与“质”齐增长的态势,仅依靠文化部门单向输出力量有限,“谁来演”、“怎么演”成了各地公共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的一道难题。宁波今年提出推动近1.5万场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奔赴街头,量很大、面很广,破题的关键就是聚合起众多柳斌这样的文艺达人。三五个人“一站、一唱、一演”即可完成演绎或展示项目,多点位、小场景,“刷屏”全城,最终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

  数据显示,目前,经过个人申报、文化部门审核等一系列程序后,宁波已在全城招募1.83万余名文艺志愿者。其中既有各级文化馆(站)的文艺骨干,也有水准高的社会艺术机构团队,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文艺爱好者等,一个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力量组成的文化服务矩阵雏形已现。

  若将时间线再拉长,不难发现,城市文化蓄力是一场真正的长跑。

  早在2016年,宁波便在全国创新启动“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即用5年时间,让绝大多数市民能认知一门艺术,对其产生兴趣、学会欣赏,能够参与甚至掌握它。为此,众多文艺工作者来到老百姓身边,免费为老百姓送去艺术文化培训,覆盖舞蹈、戏曲、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

  “这更像一个双向的‘蓄水池’。一方面,把文艺输送到老百姓身边,助力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城市文艺演出的‘后备役’。”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江武吉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宁波全市“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综合参与率高达82.93%,这些掌握一技之长的市民,很多都成了如今“宁波有戏”的主角。

  精品文艺大戏

  因地制宜嵌入城市生活

  傍晚6时,夜幕降临,福庆北路地铁站人流如织,在一曲悠扬、清丽的《紫竹调》中,行人不自觉放缓了脚步,让乐声抚慰风尘。循声而去,10位来自宁波市演艺集团的成员正上演一场民乐秀,今年,他们不时在街头巷尾带来高水准的演出。

  “平时,他们的演出在音乐厅、剧院才能看到。”围观人群很快认出这支小有名气的团队。

  “没想到下班回家的时候还能遇到民乐演出,高雅艺术就在身边。”人群中,市民王女士这样感慨道。

  演出地点不止在地铁站。在江北区庄桥街道童家村,宁波交响乐团4位提琴家组成“一台戏”,耳熟能详的《大海啊故乡》,似乎一下子把听众拉回到过去的年代;在姚江渡船上,余姚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奏员倪乐辉吹响一曲《上春山》,曲终掌声不断……在宁波,越来越多高大上的舞台艺术演出正走下舞台,来到市民身边。

  宁波文艺家底厚实,既有宁波市演艺集团这样的专业院团,也有高水准交响乐团,还有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等区域性专业院团。如何巧用优质文艺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是“宁波有戏”在内容维度做出的新探索。

  每年,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仅向交响乐团、演艺集团等本土顶尖院团,就采购了近百场演出,这些演出都被送到街头巷尾。

  与此同时,宁波以“城”为舞台,鼓励精品文艺大戏走出剧场,因地制宜嵌入城市生活场景中,增添城市的文艺范儿。比如,鼓楼步行街周边都是老社区,这里展开的街头演出多为甬剧、越剧等,而鼓楼地铁站大厅面积大,人流量密集,演出常是流行歌曲,或是古曲音乐,每首曲子时长不超过5分钟,演出时间设置在傍晚5时30分,疲倦了一天的下班人群,只需要在下班路上停留5分钟就可以欣赏优美的音乐……

  演出走向街头、走近群众,是艺术的沉浸、导入。从舞台到街头,需要专业演员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

  “山门离别情悠悠……”5月2日,在余姚四明山区一块草坪上,姚剧《强盗与尼姑》中的经典唱段悠悠传来,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的章旺和搭档,两个人撑起一台戏,观众就围坐在一米开外。

余姚市舞蹈家协会的文艺志愿者在当地古迹通济桥上表演古典舞《关雎》。

  章旺唱了12年姚剧,这还是他第一次“走下”舞台。选择在草坪上演出,他是想和观众走得近点、再近点。

  “观众的毛孔几乎都能看清楚。”章旺说。没有舞美、灯光、乐队加持,他需要用更夸张的肢体表演传递情感。比如,捡起手绢递给女主角这一段,舞台上可以简单一递,靠音乐来渲染“不舍”,但走到街头,这个“递”就变成了多次推拉、转圈之后再递过去,纠结之情一下子被拉到满格。

  当听到观众直呼“好看”时,章旺松了一口气:“短短5分钟的小片段,能让观众了解,并对姚剧产生兴趣,演出走向街头很有意义。”

  走出剧场、走向街头、走近群众,在宁波市甬剧团团长吴刚看来,这一转变并非简单地换个场地,而是给演出项目编排、策划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和考验,街边看似独立的演出片段,饱含巧妙的内容设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观众互动参与,是一个新课题。

  吴刚举了一个例子,为了成功地走向街头,他们把一些经典甬剧剧本做了大幅度调整。“比如,我们特意创排了沉浸式演出版本,考虑到有很多外地游客,我们还首次以普通话为基本台词,穿插经典甬剧伴唱,让观众不知不觉中和甬剧亲密接触。”

  时尚文化IP

  给城市商业增添新活力

  海曙南塘老街游人如织。忽然,一阵清丽的旋律传来,循声望去,一个民国装束的少女正站在古戏台上打鼓唱曲。随后,帅气的“学生”、威严的“将军”、走街串巷的“商贩”一一出现,游客不由自主地随着剧情“进入角色”……

  这是甬剧大戏《啼笑因缘》在街头上演的一幕,不禁让人感叹实在很“穿越”。作为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宁波八大历史街区之一的南塘老街,也是一个网红演出点位。

  “南塘老街本身就是走文旅产业路线,当越来越多的演出融入其中,这里的文艺氛围在很大程度得以提升。慢慢地,市民和游客都知道南塘很‘有戏’,会相约来打卡。”海曙区文化馆馆长毕小龙说。

  据测算,南塘老街在演出期间,日均人流量较往常都会增加一倍多,桥上、茶楼、周边回廊里都坐满了人,同看一场戏。

  流量不仅带来了热闹劲,也体现出“宁波有戏”IP另一层面的作用:带动经济。

  在“外摆经济”被重新提及的今天,街头演艺正以时尚、活泼的形式为城市商业赋予新活力,宁波通过常态化固定演出,打造多个具有亮点、爆点、焦点的重量级城市街景艺演,培育推出一批自带流量的经典点位,覆盖了历史街区、商圈等流量“大户”。

  比如宁波老外滩,常年人流量巨大,追求艺术的小资青年、晚饭后出门散步的家庭、在此聚会的外国人……不同背景的人们,在这里与宁波城市文化交融。在自带流量的老外滩,共有3个常态化演出点位,这些点位每天都有演出。

  鄞州南部商务区写字楼林立,曾经一入夜便似一座空城。如今,一到夏夜,乐队演唱、爵士乐演奏、随机街舞等贴合场地氛围的演出活动不断在楼宇空地上演。这里也成为宁波全城2800多个常态化演出点位中的一个。

  随着流量激增,夜游、夜娱、夜宵、夜学、夜购等丰富多彩的“夜经济”悄然生长。水街中心广场里,美食摊位围绕广场排开,周边摆上70多组桌椅,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越夜越嗨……这样的模式在宁波更多的商业区被复制。

  今年“五一”假期,宁海旅游小镇强蛟镇很有“戏”,大海是背景、沙滩为舞台、涛声作伴奏,两三个人,一个乐队,随便找片沙滩,“小而美”的“飞歌宁海湾”海岛音乐会就开唱了,游客踩着音乐节拍集体撒欢。受益于这样的文艺气息,“五一”期间,这个小小的海岛镇每天吸引万名游客打卡,成为宁波最火的地方之一。

  “当出圈的演出点位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对演出管理、场地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考验的是宁波如何用好‘一台戏’,探索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比如,每个村庄都有村晚,可以尝试构建“演出+产业”模式,再嫁接民宿餐饮、生态农业、乡村工坊等新型业态,形成“宁波有戏”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的新格局。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戏剧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