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杭州径山这名74岁老党员捐出“眼睛”,想用另一种方式“看见未来”

字体:
—2024—
06/07
10:27:56
2024-06-07 10:27:56 来源:潮新闻 通讯员 刘魏琦 曹双双

  “等我和这个世界告别后,把自己的人体器官捐献出来给需要的人使用,为社会再做最后一点贡献,是件非常了不起的光荣事。”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求是村,74岁的老党员曹士明在 妻子与径山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见证下,在人体器官(眼组织)捐献承诺书上签名并按手印。

  曹士明,在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深受尊敬的老党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忠诚于党的伟大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服务。退休后,他从未停止服务社会的脚步,更加积极地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更深远的贡献。

  他的妻子余云芳,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却拥有一颗慈悲的心灵。她悉心照料着家中的老小,还关心着村里的独居老人,她的善举早已在年轻时就开始播种,无论是在当年老破旧的敬老院中忙进忙出清洗衣物打扫卫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她总是那个愿意主动伸出援手的人。

  求是村的这对夫妇,以无私的爱心和坚定的决策注定成为一段佳话。他们不仅在生活中彼此扶持,更以极大的勇气和宽广的胸怀签订了人体器官(眼组织)捐献登记,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继续为他人带去生命的希望和帮助。

  生前报效国家,身后造福社会。多年以后,曹士明捐出“自己的眼睛”,把最后的“礼物”奉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成为一名“无言良师”。这无疑是他对生命最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延续生命更有价值。

  “不图名、不图利,就是想捐。”对曹士明而言,他的选择代表了对未来生命的延续和精神传承,也体现了对人性最深层次的爱与奉献。用妻子余云芳的话来说,他的这种行为是“以爱传爱”,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

  现如今,径山镇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遗体器官捐献,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启迪。他们的善良行鼓励我们每个人思考:当生命故事谢幕时,如何让生命的篇章以更加美丽的方式续写?当生命不可挽救时,“自愿、无偿”捐献能用的器官,让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延续,正在成为径山人的主动选择。

  生命如花,每一位器官捐献者背后,都有一个无私、大爱、奉献的家庭,也有许多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通过宣传这对夫妻的故事,每一个注册成为器官捐献者的个体,都是在为无数家庭带去光明和希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器官捐献;径山镇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在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求是村,74岁的老党员曹士明在 妻子与径山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见证下,在人体器官(眼组织)捐献承诺书上签名并按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