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你会如何度过?对于“钓鱼佬”来说,心心念念的可能只有钓鱼了,所谓“一入钓鱼门,从此忘凡尘”。水库、池塘边,总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即使因故不能去,也不妨碍他们在“云”上垂钓。
近些年来,伴随短视频爆火,钓鱼在互联网平台热度不断,一个个钓鱼直播间挤满了“云钓客”,人数从几十人到数万人不等,粉丝规模达百万级、千万级的钓鱼博主不在少数。有网友更是声称:“钓鱼才是互联网上的运动顶流。”
钓鱼究竟藏着怎样的魔力?这高涨的“流量池”是怎么蓄积起来的?
钓友在金华市燕语湖国际垂钓中心钓鱼 图源:“浙江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一
其实,抛开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因素不谈,钓鱼这项运动本身在民间就有着庞大的基础。从古至今,多少人沉醉于那一竿一线一世界的悠然意境,将钓鱼视为生活中无法割舍的热爱。
姜子牙渭水钓鱼,讲究的是“直钩垂钓,愿者上钩”;柳宗元笔下的老翁“独钓寒江雪”,表达的是孤寂与不屈;张志和泛舟五湖,“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享受的是悠然与坦然。
对现代人来说,钓鱼是繁忙工作与学习之外难得做回自己的时刻。钓竿轻轻一抛,一身的疲惫和压力也一并甩掉。此刻,他们可以忘却烦恼,只要将注意力聚焦在水面的浮漂,享受与大自然“交手”的快感即可。至于能否钓得上鱼,反倒无关紧要了——若得满篓鲜鳞,自是舌尖飨宴;纵使空手而归,亦有满襟晚风。
正是这些乐趣,让钓鱼有了跨越年龄界限的魅力,成为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收获了一批忠实且狂热的拥趸。
据中国钓鱼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1.4亿名钓鱼爱好者(每年垂钓4次以上),相当于每10个人里就有一个“钓鱼佬”。其中还有一项关键的数据是,25-44岁的钓鱼爱好者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升高。
钓鱼爱好者年轻化的趋势,让钓鱼有了触网的可能。这些深谙互联网传播密码的年轻人,将钓鱼的精彩瞬间、独特技巧以及趣味故事制作成视频,发布到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最终成功破圈。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二
在全民短视频时代,每天发布的内容很多,为什么钓鱼能成功突围?正如一些钓友说的,钓鱼的魅力很难用三言两语道尽,每个人爱它的理由不尽相同。我们不妨尝试探讨一番:“为何钓鱼能行?”
钓鱼算是一项讲究技术的项目,许多经验要靠时间、实践积累,这让“钓鱼小白”望而却步。如今,各大视频博主把压箱底的技巧拆解成“三步甩竿法”“五招辨鱼汛”等秘籍,拉低钓鱼门槛,吸引了许多网友的关注,部分人甚至跃跃欲试。
此外,互联网创造的便利,让更多人不用将钓鱼局限在现实中。平时工作忙,周末还要陪孩子,如果又想钓鱼,怎么办?打开手机,找个钓鱼直播间,随时随地来一场“云垂钓”,一样能感受钓鱼的乐趣。这种简单的“云上方式”,让钓鱼不再被外在条件所束缚,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从而被更多人所接纳和喜爱。
与此同时,钓鱼的玩法趋于多元。传统印象中,钓鱼是很枯燥的运动,有时候苦等一天却收获全无。如果对这种方式腻烦,钓鱼还有“动感十足”的路亚钓可供选择。钓者运用仿生饵料,边走边与鱼儿斗智斗勇。根据个人喜好不同,又逐渐演生出了溪流钓、海钓、夜钓等方式,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多元化休闲方式的需求。
当下,钓鱼还演变成新潮时尚的休闲方式。当露营风潮吹向水边,“野钓党”也开启了全新玩法:一个空旷的河岸,帐篷、咖啡、音箱,还有钓鱼者……即便钓不到鱼,也能沉浸在惬意的氛围中。
钓鱼似乎天生适配短视频的传播形式。比如,它有适宜传播的段子,“天大地大,网里的鱼最大”“除了鱼,什么都能钓得上来”“如果钓到大鱼,必挂后备箱炫耀,油不尽车不停”……总之,钓技可以输,段子不能输。再如,它有令人欲罢不能的剧情。一些钓鱼博主会拍摄“盘老板”“以鱼换物”等系列短视频,这些妙趣横生的剧本设计加上精湛的专业钓技,逗弄得“云钓客”们心痒难耐,不停追更。
钓鱼还有一些直给的情绪价值。渔获的高光时刻反复冲击观众大脑,让人直接感受到“甩竿—中鱼—抄网”的快感,自然更易引来惊奇的目光和探索的欲望。
5月3日,钓鱼爱好者在江苏省海安市首届滨海新区钓鱼大赛参加比赛 图源:新华社
三
当钓鱼在网上流量满涨,不可避免地会有人“争食”乱入,如抄袭创意、“软色情”擦边、带货不顾品控等,令“云钓江湖”失色。想维系钓鱼的长久热度,还须明辨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此,笔者想到了三句话。
刷新创意才有流量四溢。钓鱼“出圈”得益于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可同质化趋势也已显现:镜头堆砌“爆护”,流程固化为“下竿即中鱼”,互动仅限“刷礼物”“挂链接”。若想热度不衰,必须持续求新求变,关键在于深挖垂钓的文化内涵,更多地探索钓鱼哲学、融入生态保护理念等,让内容超越技巧,触及知识与精神层面,从而换来持久流量。
拒绝套路自会更加对路。当前,部分创作者被流量裹挟,不惜走起捷径,如摆拍“挂鱼”,违规用药制造“渔获神话”,虚构“祖传钓法”“秘境钓点”收割情怀。网友真正共鸣的,是钓鱼纯粹的快乐与真实。与其沉迷套路设计,不如回归真诚,用专业钓技拆解可视化教程,以详实渔获百科替代浮夸噱头,构建“内容—口碑—消费”的正向循环,确保推荐商品经得起实践检验。这些看似“笨拙”的真诚,恰是赢得信任、建立长久连接的基石。
深耕兴趣方能更加热闹。流量狂欢终会冷却,热闹之后,比拼的是兴趣深耕与生态构建能力。需将“一时围观”转化为“长久热爱”,如巩固垂直社群,鼓励钓友经验传承、疑难互助,形成归属感强的“云钓圈”,又或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多举办品牌赛事、钓具众测、环保行动等,将虚拟关注转化为真实参与和共同记忆。唯有让新手们在此找到超越消遣的归属感和成长性,一时的“流量池”才能变为生生不息的“生态湖”,一直热闹下去。
有人说,人生如钓鱼,那些默默打窝的日子,是为成功积蓄的能量;鱼线两端的较量,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与果敢;永不空军,不是说次次“满护”,而是永不放弃下一次抛竿。不论是河边垂钓,还是云上钓鱼,我们都祝大家下一尾就收获惊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