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越城“公益厨房”送出3万多份“爱心午餐”

字体:
—2024—
06/11
09:36:06
2024-06-11 09:36:06 来源:绍兴日报 记者 王晓宏

  “红烧鸡腿、西红柿炒鸡蛋、炒大白菜,一荤两素,饭菜新鲜,口味好。”近日,一份打包好的“爱心午餐”由志愿者送到近90岁的李老太家里,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据了解,目前越城区“公益厨房·爱心午餐”有两种运作模式,送餐对象从社区延伸到乡村,两年多来,已累计送出3万多份“爱心午餐”。

  有了“爱心午餐”,吃饭不再愁

  李老太住在塔山街道罗门社区,老伴早就去世,儿子患有智力残疾,一直未婚。如今,随着年龄增大,李老太行动不便了,每天吃饭成了大难题。“去年5月份,绍兴市2023年度福彩公益金资助的‘公益厨房·爱心午餐’创投项目走进我们社区,我们摸排出4个家庭、6位居民,列入‘爱心午餐’送餐对象,其中包括李老太母子俩。”罗门社区干部钟可慧说。

  一年来,李老太母子俩吃饭不再犯愁。今年5月底,她儿子因病去世。今年6月1日,2024年度福彩公益资助的“公益厨房·爱心午餐”创投项目启动并在罗门社区举行爱心点授牌仪式,罗门社区继续把李老太纳入“爱心午餐”送餐对象。“分量很足,一餐的量,足够我两餐食用,吃饭再也不用烦恼了。”李老太说。

  同住罗门社区的董阿姨,今年70多岁,两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很少回来。由于自己没有退休金,董阿姨日子过得很拮据。“董阿姨为人善良,平常经常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但因为吃得太省,营养跟不上,且独自生活,烧饭是个老大难问题。”钟可慧说,在摸排过程中,社区把董阿姨列入“爱心午餐”受益对象。“‘爱心午餐’口味好,分量足。”董阿姨赞不绝口。

  今年60多岁的周康权是北海街道越西社区一名清扫员。由于工作任务重、居住地远,每天午饭问题都难以解决。这两年来,他被社区列入“爱心午餐”受益对象。每天中午,他都会赶到社区领取打包好的“爱心午餐”。“一荤两素,都是当天烧的菜,新鲜可口。”周康权说。

  两年模式让更多人受益

  在城市社区里,有些人身体不便,有些人子女不在身边,还有些人作业环境特殊,吃饭是个大难题。2022年初,由绍兴市慈善总会、绍兴市未来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及仁本慈善基金会等多个单位联合启动“公益厨房·爱心午餐”慈善项目,通过专业化运作,为越城区社区特殊群众提供免费午餐服务,经过社区摸排、项目工作人员实地走访,把北海、城南和塔山三个街道9个社区的近60名居民纳入“爱心午餐”助餐对象。

  “公益厨房·爱心午餐”项目相关负责人范胜君说,慈善总会发起的这一公益活动,设有固定的公益厨房,配备的厨师、帮工和送餐员,全部采取公益服务。从2022年8月1日起正式运行,每周一至周五,“爱心午餐”由送餐员送到社区,再由社区发动党员或志愿者送上门。该项目累计送出“爱心午餐”25257份。

  到了2023年5月,“公益厨房·爱心午餐”项目扩面,绍兴市福彩公益金资助的“公益厨房·爱心午餐”创投项目启动,借鉴绍兴市慈善总会的公益厨房模式,在塔山街道罗门等社区、富盛镇文山村等乡村,向特殊群体推出“爱心午餐”。但不同的是,此次“爱心午餐”依托社区或村的老年食堂烹饪并送餐,并不由“公益厨房”送餐。“虽然运作模式不同,但‘爱心午餐’标准一样,受益对象一样。一年多来,城市社区和富盛乡村累计送出‘爱心午餐’6250多份。”范胜君说。

  绍兴市慈善总会有关人士说,“公益厨房·爱心午餐”项目有两种运作模式,两年多来,已送出“爱心午餐”3万多份,切实解决了有些特殊群体的就餐难题。但公益项目需要全社会力量的支持,希望更多人参与其中,让“爱心午餐”持续运行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爱心午餐;公益;厨房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红烧鸡腿、西红柿炒鸡蛋、炒大白菜,饭菜新鲜,口味好。”近日,一份打包好的“爱心午餐”由志愿者送到近90岁的李老太家里,老人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