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28岁尿毒症小伙努力摆摊,被爱心包围!他说:舍不得离开杭州,离开大家……

字体:
—2024—
06/23
10:14:33
2024-06-23 10:14:33 来源:杭州网

  6月20日,午后暴雨,杭州市西溪医院的住院部外,95后小伙张贵圣抬起一个大塑料箱顶在胸前,吃力地冒雨向前走。

  “你怎么这样,太危险了!”朋友埋怨着追上来,抓起箱子,帮他卸力。

  箱子毛三十斤重,两人抬进医院大厅,掀开盖子,里面装满打包好的冰粉。“这里有70份,全是医院老师们订的,上午做好中午给他们送来。”

  “放心,我刚才右手受力,左手只是保持平衡。”回去路上,小张向朋友解释道。

  因为做过“动静脉内瘘”手术,小张的左手别说是抬重物,就连外力刺激也会有危险,轻则导致疼痛,重则导致血管损伤或破裂,形成血栓进而危及生命。这个手术背后,还有个官方名词——血液透析。

  小张很清楚自己的状况,他是医学护理专业毕业,上一份工作是护士,在西溪医院附近一家民营医疗机构。而如今,他的身份只是血透中心最年轻的患者——张贵圣,28岁,尿毒症。

  “一碗冰粉”团购群

  翻不到头的点单接龙

  这几天,杭州市西溪医院的医护人员们突然爱上了吃冰粉。爱上吃冰粉不仅因为它凉爽的口感,更是因为院内的一名患者——张贵圣。

  两年前,小张被确诊为慢性肾病5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尿毒症”。去年年底,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小张不得不开始血透治疗。一周透析三次,一次透析要四个小时。开始血液透析之后,小张无法继续之前的工作。为了维持医药费和生活上的开销,他最终决定靠卖冰粉来补贴每月的开支。

  最早帮小张“带货”的是血透中心的周淑莹,她是负责小张血透治疗的护士,半年时间对他的情况关心不少。小张曾向“知心姐姐”吐露无法继续护士工作的苦恼;也表达了对治疗和生活的渴望…好几次,周淑莹拔掉针头送给小张,会悄悄抹泪。

  “他是四川人,前阵子说要创业,试试卖冰粉,没想到真把小摊摆起来了,就在医院附近一家综合体边上。那我二话不说,要发条朋友圈云支持一下!”

  周淑莹的朋友圈让血透中心的工作群活跃起来,大家很快一拍即合:下单!

  “这么久接触下来,小张始终是很有礼貌、笑眯眯的,我们都被他的善良、乐观和努力所感动,帮助他,也是我们血透中心全体医护的心意。”血透中心主任李惠利说。

  第二天,小张提着两大兜冰粉来了,不停鞠躬感谢。吃完冰粉,大家都甜在心里,一条条“买家秀”发出,让小张的故事拌在冰粉里,在整个医院传开。

  为此,医院建了一个名叫“一碗冰粉”的群,短短几天,120多名小伙伴加入。群公告很简单:请同事们接龙时填写姓名、科室、电话和订购数量,费用请自行与小张结算,谢谢!

  “第一天就订了200多份,我只能做出来100份,好多老师没吃上,订单被延到这几天。”小张的手指连续在手机屏幕上划动,群聊中接龙消息不停滚动,根本翻不到头。

  一伙朋友“做兼职”

  挤不下的出租小屋

  小张租住在医院附近的老小区里,因为冰粉“爆单”,家里的场景十分热闹。

  盛冰粉、浇糖水、撒配料、打包…房间正中央的方桌整洁有序,被小张和三个帮手包围——这里就是他们的操作台。环视四周,床、衣柜、冰箱和杂物把十平方米的小屋填满,隔壁是厨房和卫生间。来之前小张就打过“预防针”:房间里可能不太好转身。

  三个帮手是小张的前同事,都是护士,也都是朋友。她们彼此调侃“今天轮到我们兼职了”。加入“兼职”行列的一共有八位同事,他们达成工作之外的默契,谁有空谁就来,心照不宣。

  善良、真诚、乐观、坚强,是大家对小张的集体印象。小张也解释不清自己为什么“人缘这么好”,他总是用腼腆的笑容回应,然后继续忙碌。

  “这些冰粉都是他昨晚准备的,弄到凌晨,但他又是个需要休息的病人。”小孙手上干着活,嗔怪了一句。一旁的小张姑娘摇了摇头没说话,刚连值了两个大夜班的她,调休这天抓紧来“接班”。另一位来帮忙的毛毛姐,家里还有个2岁多的儿子,她边干活边说:“下次我要带娃过来的,就让他在你床上蹦跶。”

  毛毛姐的老公是程序员,和小张也挺熟。小张在路边卖冰粉,他就在旁边搭伙卖鸭货,唠嗑解闷“有个照应”。儿子有时也来,喊着“小张叔叔”,毛毛说小张很喜欢孩子。

  摆路边摊的时候,小张一天最多也就卖出去十几份,赶上生意不好,两三个小时都不开张。如今接到西溪医院的爱心订单,小张离不开朋友们的帮助,大家都充满干劲。

  谁能想到,一帮医生护士点的冰粉,竟出自另一帮护士之手。

  被困在现实的小世界中

  但他向往的世界 “那~么大”

  小张的家在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的大山里,母亲在他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后来又因车祸双腿残疾,继母照顾着他父亲和一双正在上学的弟弟妹妹。

  2014年,18岁的张贵圣和弟弟在老家的合影。

  小张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每到种玉米的季节,父亲坐在自家的土地上,栽完一棵苗,用双手支撑着身体向前挪一小段,再栽下一棵。

  初中起,小张便离家独立生活,因为家庭困难,小张考上高中却没有入学,和家里吵了一架后,他上了当地的中专卫校,“因为读出来可以早点工作。”

  卫校毕业,小张在县里做护士,每个月包吃住工资不到一千块,他不甘心,又自考大专,后来成功专升本,函授读了护理专业,可家乡的工作总是不尽如人意,作为长子,要多替家里分担,他咬牙决定,决定出去闯一闯。

  小张辗转不同的城市,在工地扛过钢筋,做过医疗销售,还跑过外卖。2020年,当看到杭州一家民营医院招聘护士的消息,他心头一热,赶到杭州应聘,最终成功入职。

  小张在网上的昵称叫“世界那~么大”,一个区间符号让这个昵称变得很生动。他原本以为,自己将在杭州,描绘理想中的职业蓝图。没想到刚站稳脚跟,就被2022年的一份尿毒症确诊报告改变了一切。

  药物维持一年多,病情恶化,需要做血液透析治疗,小张的病情再也瞒不住了。知道消息的父亲用沉默代替回应,小张记得他当时看起来很平静,眼神却一直在闪烁,过了许久,父子才有一次目光交汇,父亲问:“还有得治吗?”

  与时间赛跑的追光

  舍不得离开杭州,也舍不得离开大家

  就怕没机会报答…

  小张的手机里没有自拍,仅有一张在医院照片墙上的证件照。图片是翻拍的,里面那个身穿白大褂、阳光帅气的男生,和如今饱受病痛折磨的自己判若两人。

  “这张照片应该已经被替换掉了。”小张很怀念上一份工作,“下面这段话,原本是想对病人说的,现在要说给自己了。”

  “我曾经认为,医生和患者,只有治疗的关系,我也以为,同事很难成为共患难的朋友。但在杭州,我受到的眷顾也太多了,这里的温暖格外强烈!我曾考虑过回老家治疗,但我是真的舍不得离开杭州,更舍不得离开关心我的人。”

  他翻开自己异于常人的左臂,血管粗大凸起,不同位置散落着一些红点,那是“扎了200多针”留下的痕迹。在手术伤口附近,新的脉搏不停跳动,肉眼可见,用手指轻轻搭在血管上,能明显感受到血流的震动,那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生命力。

  目前,“爱心冰粉”的收入解了小张的燃眉之急,短短几天就超过之前一个月的收入。

  但小张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他的手也无法支撑长期干重活。

  朋友也很担心:此前的治疗就快耗光他的积蓄,医保和失业险9月份到期后,该怎么坚持?

  “走一步看一步吧!”小张不太愿意聊生死,也不太愿意讲困难,他说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而他,早已做出遗体捐献的决定。

  小张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逆境中

  积极生活的勇气

  在生活的剧本里

  我们见证了爱的双向奔赴

  加油,张贵圣!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正能量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