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衢州探索文化“两创”实践新路径

“南孔圣地”文化金名片何以出圈出彩

字体:
—2024—
07/08
07:46:06
2024-07-08 07:46:06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方卫英 钟祎鸣

  浙江在线7月8日讯(记者 方卫英 钟祎鸣)日前,中国首部南孔文化题材音乐剧《南孔》拉开全国巡演序幕,随着这部中国式音乐剧的火热展演,“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之风吹向全国。

  今年端午假期,文艺演出、国潮体验、非遗游园会等“衢味”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衢州全市接待游客人数61.6万人次,同比增长25.32%;自去年以来,多场大型赛事文体活动落地衢州,“衢州+演唱会”“衢州+体育赛事”相关话题屡登热搜,“演艺之城”作为新的城市文化品牌火热出圈……这些都是衢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

  有着1800多年建城史的衢州,是南孔文化、围棋文化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如何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优势,以文化“两创”为着力点,不断擦亮“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文化金名片?衢州给出了答案。

  融入时代,创新传承开启发展新篇

  近年来,衢州不断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思想价值的深入挖掘探索,激活文化传承发展的“源头活水”,创新时代表达,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媒体有机融合,有效增强文化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衢州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是儒学文化的江南传播中心。走进如今的孔氏南宗家庙,红墙绿荫的环境古朴雅致,庄严肃穆的大成殿、威严文雅的孔子像彰显着文化的厚重。与孔氏南宗家庙隔街相望的中国儒学馆,现在已成为衢州儒学文化的体验中心、展示平台、传承推广中心和儒学典籍收藏中心,持续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底蕴。

  自2018年初衢州立足南孔文化基因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明确为城市品牌以来,陆续制订出台《衢州市南孔文化传承发展条例》等文件,举办南孔文化季系列活动,推动儒学文化不断得到赓续与弘扬。

  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建筑、古文物也迎来新生。来到龙游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明代的古路、古城墙“归仁门”等历史古迹与现代商业设施交相辉映。街区总经理程虹说:“街区将古朴与现代、儒风与商韵结合,正式营业才半年多,已经收获了客流量260万人次。”

  多年来,通过深入实施南孔古城复兴工程,引入多元业态、策划文旅活动等,衢州一片片街区呈现出“古城见新貌”的新模式。

  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得到传承与发展。作为明代“针圣”杨继洲的故乡,衢州素有“针灸故里、长寿之都”美誉。“这些年通过引进国内外大批顶级专家,先后成立多个技术培训基地,衢江‘康养’品牌被擦亮,传统针灸技艺得到进一步传承。”衢州市中医院副院长傅红寅说。

  在浓厚的文创氛围下,各类具有新意的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涌现,如音乐剧《南孔》、舞台剧《大宗南渡》、大型交响乐《东南阙里》等文艺作品陆续问世,柯城九华立春祭吉祥物“句小芒”、开化潮玩文创香火草龙“小化”等文创IP广受欢迎……

  衢州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被赋予新内涵、新属性、新功能,在文化“两创”过程中融入新时代的脉搏。

  以文化人,精神文明引领风气之先

  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道德规范,蕴含着厚重的价值理念,为衢州推进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培育时代新人等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通过解码南孔文化的人文基因,综合四省边际的区位环境、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等因素,衢州在2022年提出了“崇贤有礼、开放自信、创新争先”的新时代人文精神。如今,这种人文精神已烙印在衢城百姓的生活点滴之中,使得民众精神文明素养持续得到提升。

  自古已有的“作揖礼”成为衢州人见面行礼的新风尚,在舆论场上“走红”,相关话题曾两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累计阅读量超2亿人次。

  “不仅是作揖,在校园,学生们崇尚‘尊师重道、向善尚学’;在社区,居民‘邻里友爱,守望相助’;在街头,倡导‘文明礼让,安全出行’……使用公筷、礼让行人等行为目前在衢州已经成为常态,随处能感受到‘有礼’氛围,南孔文化精神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有衢州网友如此评价。

  近年来,衢州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精神文明加油站、有礼志愿服务点等阵地,让精神文明可感可知、可看可触可达,不断提升群众文明获得感、体验感。

  深入乡土,群众唱响文化幸福之歌

  衢州农耕历史久远,文化资源丰富,有流行于广大乡村的戏曲、山歌,有矗立在村落的古建筑、古窑址……随着文化“两创”工作纵深推进,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需求被进一步唤醒、激活,踊跃登上“大舞台”,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弘扬者,让乡村文化不断迸发出新活力,真正走向“诗和远方”。

  柯城区沟溪乡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到当地的余东村,素净的房屋白墙上,一幅幅农民的手绘画格外亮眼,五颜六色风格各异,这里的村民被称为“乡野毕加索”。上世纪60年代,村中几位农民在文化馆老师的指导下,“白天扛锄头,晚上提笔头”,开始了充满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民画创作,时至今日,村中已有500多人参与其中,“中国第一农民画村”品牌持续出圈,微博平台上#南孔画乡·未来余东#等话题累计阅读量破亿次。

  余东村的文化之光,促进了当地与周边村落的产业发展。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介绍,“如今余东村的农民画相关产业一年能带来2000多万元的收入。”而一溪之隔的余西村,是著名的农民诗歌村,两个村子诗画产业相辅相成,结合特色产业,一批“农民画+陶瓷”“农民画+丝绸”文创产品走俏市场。沟溪乡党委书记彭欣荣说,目前该乡已形成以“画、碗、菜、果、面、茶、米”为特色的“八个一”产业链,村村联合,产业融合,共同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除此之外,江山市大陈村唱响“村歌”文化、常山县芳村镇擦亮“宋韵芳村 油茶原乡”品牌、江山市清漾毛氏文化村深耕“家风清廉”元素……这些都是衢州致力于挖掘“一地一方”民间乡土资源、打造文化品牌的典型缩影。

  漫步在如今的三衢大地,可以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时代的脉搏、未来的遐想,时间的界限仿佛被打破,传统文化的新鲜气息弥漫在每一缕空气中。这座千年古城,仿佛一棵历经沧桑的古树,在传统文化“两创”的滋养下持续焕发蓬勃生命力。扎根在这片精神富裕之土的文化根脉,在未来会蔓延得更深、更远。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衢州;文化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