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高温下抓蚊、养蚊,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者:只为了守护更多人的“无蚊夏日”

字体:
—2024—
07/10
08:10:49
2024-07-10 08:10:49 来源:潮新闻 记者 梁亮 吴煌 通讯员 严敏

  随着梅雨季节的落幕,杭州的天气瞬间切换为“大火收汁”模式。气温飙升、盛夏将至,蚊虫活动也随之频繁了起来,不少人出门前都会喷上花露水、清凉油,家中也装备了蚊香、蚊帐、电蚊拍等。

  当大家对蚊虫避之不及的时候,杭州市疾控中心消媒所的主管医师金彬彬却日复一日地在跟蚊子打交道。作为一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者,每年的4月到11月期间,他与蚊子都要“亲密接触”。

设计 蔡李皋 摄影 吴煌

  抓蚊子:抓不到更开心

  一把大伞上挂着两层帐幔,里层长度拖地,外层里地面20厘米左右。同事卷起裤腿坐在里层,金彬彬拿着吸蚊器站在外层。他们一个是吸引蚊子的诱饵,一个是火眼金睛的“人肉捕蚊器”。

金彬彬(左)正在和同事撑起帐幔。记者 吴煌 摄

  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是杭州主要的蚊种。下午4点左右,正是伊蚊最活跃的时段,也正是监测的好时机。即使为了喜阴的蚊子选择把监测点位设置在树荫下,但闷热的天气依然功力不减,没一会儿帐幔下的两个人就都满头大汗。但他们安静地保持在自己的位置上,金彬彬更是认真地观察着帐幔上的情况,生怕错过了一只蚊子。

  这样一次监测要持续30分钟。“这是双层叠帐法,我们会根据抓住蚊子的数量计算出帐诱指数,每个区(县、市)要根据不同生境设置8-16个这样的帐,根据结果制定详细定灭蚊方案。”金彬彬说,杭州夏季一般气温高、降水多,蚊虫发育速度也很快。如果蚊媒密度过高,也就是蚊子过多,市民被叮咬后患上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风险也会提高。

金彬彬(右)正在和同事进行监测。记者 吴煌 摄

  掌握蚊虫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研究其与疾病的关系,是病媒生物防制的工作内容之一。金彬彬他们之所以要诱蚊、捕蚊,就是为了监测蚊媒的密度,及时地、更好地防制蚊媒传染病。

  有时候蚊子多,即使做了防蚊措施,但撑帐幔的时候就被咬了。有时候蚊子少,苦等半个小时结果没抓到几只。不过,这种时刻金彬彬反倒觉得开心,“这说明该区域的蚊媒密度低,代表防蚊、灭蚊工作开展得很到位。”

  找蚊子:任何积水都不放过

  除了抓捕成蚊,金彬彬他们还要在户外寻找蚊子幼虫。因为衡量一个地区蚊子密度高不高,要看成蚊和幼虫两个方面。

  布雷图指数就是针对蚊子幼虫的监测数据,指平均每100户住宅内,有伊蚊幼虫(孑孓)孳生的积水容器总数。指数在5以下,属于安全范围;指数在20以上,意味着一旦有外部病例输入,就可能在该地区造成登革热的流行。

金彬彬正在寻找蚊子幼虫。记者 吴煌 摄

  如今,全球登革热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当发现某个区域的布雷图指数出现异常,金彬彬他们便会立刻上报,请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防蚊灭蚊的环境治理行动。

  蚊子幼虫什么样?“伊蚊幼虫的呼吸管是黑色的,在水里摆动呈S形。”但即使听了金彬彬的说明,这种初孵体长约1.5毫米,第四龄时体长约12毫米的生物,一般人其实很难留意到。不过,金彬彬很自信:“我们一看就知道了,太熟悉了。”

  “蚊子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都在水里。所以别小看任何一个小水坑。”他一边打着手电,一边寻找积水处。金彬彬搜寻的地方不仅包括小区内的下水道、院子里的水缸等大空间,更有花盆底部、废旧轮胎的内部,甚至是遮雨布的褶皱处,他都仔细查看了一番。

  “白纹伊蚊生长的环境一般都是围绕着人居环境,像这种遮雨布的褶皱处很容易积水的,而一旦有了水,就是蚊子滋生的温床,不能忽略。”金彬彬说,甚至连饮料瓶盖里积了一点水也不能放过,因为蚊子有水便无处不繁殖。

  养蚊子:为了更好地消灭

  要处理蚊子,就得用药。但作为一种会不断适应性进化的物种,长期对蚊子使用某种杀虫剂,反而会使其产生抗药性。所以摸清蚊子的抗药性,指导灭蚊用药也是金彬彬的工作之一。

  在杭州疾控中心消媒所虫媒实验室,有一个为蚊子而设的房间——蚊虫饲养室。你在这里可以见到杭州各个地区的蚊子,以及蚊子的卵、幼虫、蛹、成虫四种不同形态。

  饲养室上层的架子上摆着十几个白色的蚊笼,分别标注着上城、拱墅、萧山等地区名称,代表着这些蚊子的来源地。下层的实验台上则放着五六个饲养盆,里面是蚊子的幼虫。旁边的塑料小碗里垫着产卵纸,上面有一些黑黑的小点点。金彬彬说,那就是蚊子的卵。

金彬彬在蚊虫饲养室。记者 吴煌 摄

  “这些蚊子不全是我们抓的,很多都是杭州的各区县呈递来的,每年有数十名基层疾控人员投入到蚊虫的监测工作中。”进入饲养室的金彬彬换上了一身白色实验服,这里比闷热的户外好多了,因为这是一个恒温恒湿的空间,“虽然夏季蚊虫活动频繁,但其实蚊子跟人一样怕热也怕冷,它们最适合的温度是27±2℃。”

  养蚊子是一门学问。喂幼虫需要撒上一点捏碎的鱼饲料,少了不行,幼虫营养不良,发育情况会受到影响;多了也不行,幼虫吃不完,多余的饲料浮在水体上,也会影响其生长。虽然饲养盆很大,但每个盆中的幼虫密度不能太大。“它们不能‘蜗居’,不然没办法长得强壮。”金彬彬一边解释,一边拿着吸取器从饲养盆里吸出由幼虫变成蛹的蚊子,准备把这些蛹转移进蚊笼里。

  为什么一定要把蚊子养得壮?“只有用强壮的蚊子作为实验体,才能得出更准确、更有参考价值的结论。”金彬彬说,实验的对象一般是羽化后3-5天的雌蚊,这时其属于性成熟、具备交配能力,却还未开始吸血的时期。

  虽然进入消媒所才3年,但是如果从求学时算起,博士毕业的金彬彬跟蚊、蝇、鼠、蟑这些生物打交道的时间可不算短了。“虽然我工作时要接触‘害虫’,却能守护更多人的健康。”他表示,这份事业他会继续认真做下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夏日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作为一名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者,杭州市疾控中心消媒所的主管医师金彬彬每年的4月到11月期间,他与蚊子都要“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