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这个国家级的雕塑展,看什么?怎么看?

字体:
—2024—
07/08
21:00:00
2024-07-08 21:00:00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史春波 蒋文俐 实习生 秦骐

  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湖孤山之畔开学,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也同时成立,这是中国首个现代雕塑艺术教育的实体。

  近百年后的今天,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在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举行。

  从全国各地雕塑作品2673件,经过评选,343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40件。其中浙江入选作品40件,进京作品8件。

  从收件到开展,历经两个月。四层的展厅,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前前后后走了四五次。

  对于这次大展,他用了四个特点概括:“诚挚的人民意识,饱满的塑练风格,深厚的东方情怀和敏锐的青年视野。”导览细节请戳链接提取

  那么,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这样的暑日,走进美术馆,面对几百件作品,眼花缭乱,看什么?

  几百个人和一个人

  “好多人啊?”

  “能数得出来吗?”

  在展厅入口处,几名观众热烈地讨论着。

  他们说的这件作品,也是展厅的第一件作品:竟然满满的都是“人”,围聚在一个大型的花篮下。粗粗一数,好几百个。从职业看,有环卫工、警察,从形态看,有下棋的,有跳舞的,有摄影的。

  许江说,塑造这么多人的雕塑作品,以往是没有的。

  作品的名字《庆典·人民广场》,材质树脂,作者是来自重庆的尹代波。

  作品《庆典·人民广场》

  第一个展厅的作品,就全是“人”。表现的是对人民的礼赞,是对人民生活的表现。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呐喊的人》则是一座充满力量感的作品,艺术家创作出一位身形扭曲的体格健壮的男子,出于某种原因而发出声嘶力竭的怒吼,每一块肌肉、每一条血管都有力的跃动着,释放着生命的原初活力,其爆发的力量令人着迷。

  《村超》塑造的又是一群人,这件作品以社会热点村超为题材,栩栩如生的再现了足球比赛中的景象。

  作品《村超》

  这次入展进京的8件浙江作品中,有多件塑的也是人。

  比如来自中国美院的刘元捷,他的作品是《帅爸爸》:一个新时代爸爸的形象,他步履矫健,走路像风,但在家里又是一个奶爸,后面背着一个娃,前面抱着一个,手里还拎着一个奶瓶。

  刘元捷自己长得也是高高帅帅的,戴副眼镜,就有观众问他:塑的是你自己吗?

  “不是不是,我没他帅。”他这样笑着解释。

  《帅爸爸》

  刘元捷也是浙江省第二轮文艺名家计划的成员之一,他向记者介绍,这件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用了一年时间。有一次他在上海人民广场,看到一个爸爸拎个提篮,抱个孩子。他的灵感一下子来了,就打算创作这个题材。

  经过不断地艺术加工,他改成了两个娃,拎着一个奶瓶。“现在不是鼓励多生娃嘛,我身边很多家庭也都是二娃的。”

  他说,一直关注现实主义题材,但还是想有所突破,“以前是革命人物或者历史人物比较多,但是现在,我更关注像我一样的新时代的年轻人。”

  年轻的雕塑家郑晴川塑的是一个女孩,也打动了很多人,这个汉白玉制作的姑娘,盘了个发髻,抱着一只小羊,恬静中的东方气质。

  余晨星也是来自中国美院,他的作品《仁心》,表达向中国爱心护理志愿者的敬意。

  作品《仁心》

  另一名雕塑家、同样也是浙江省第二轮文艺名家计划成员的张新宇,塑的却是一名马上的古人,青铜的材质,面山而行。这件《看山不是山》兼具了绘画与雕塑的东方审美特征,构建了一幅雕刻细密的崇山峻岭,一位诗人骑着马若有所思的观望着如此景象,具有叙事性的语言特质和东方哲学的深邃意蕴。

  “本来这些都是在平面上的,现在我用雕塑的形式来表现”他这样告诉记者。令人耳目一新。

  作品《看山还是山》

  稀奇古怪的材料和创意

  “这是什么材料做的”,在看作品前,观众们都会下意识地看一下展签。

  因为形形色色的材料太多了,雕塑家们用一双巧手,完成各种作品,可以看到满满的创造力。

  记者粗粗数了一下,就有十几种,不锈钢、玻璃钢、柏木、香樟、青铜、树脂、陶瓷、红泥、大理石……

  杭州市雕塑院院长林岗的作品《未来博古》,就用来十来种不同的材料,有玛瑙、有大理石、等等,切成“琴”的形状,摆置在不锈钢做成的现代博古架上。

  琴是他经常做的题材,表达的是一直赞美和向往。

  为了完成这件作品,他找来了各种材料,自己切,“你看我的手现在还有些茧”,他这样和记者说。“这次展览的作品,总的来说,质量很高,很饱满,表现形式也很丰富,看得出大家都很努力。”

  作品《未来博古》

  和大多数颜色单一的雕塑作品不同,广东的艺术家杨光,做了一件作品《有机生活》,五颜六色的,吸引很多人拍照,看了介绍,居然是旧电线和电子废弃物做的。

  作品《有机生活》

  甘肃的樊鹏伟的《纸影岁月》,用的材料也是木板和卡纸,看着那一块块的,打着条码硬卡。“这不是快递单号的面单嘛”,有观众这样说。还有用报纸、纸浆和篾条创作的,表现的是立秋丰收的场景。

  作品《条码人》则是对于现存的消费社会的反思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艺术家用发票和纸板构筑起雕塑中的人物外衣,五个模特姿势的纸板人摆出时尚潮流的姿势。

  有人就开始讨论,这会不会就是对消费社会中“我买故我在”的讽刺。

  飞檐是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常见审美结构,也具有典型的东方特征,艺术家却将作品的材料由木头换成钢铁,这种转换同样具有时代意义,指出的是当代中国已经摆脱了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钢铁的飞檐无疑展示着新中国的工业奇迹让传统再一次焕发生机,具有不断进取的气质。

  记者发现,除了材料的多样,一些科技感也用在了艺术创作上,比如来自山东的作品《江南春雨》是树脂打印的。来自浙江的吴克书和龙宏创作的《问鼎星辰》是一个宇航员形象,还会自动转动。

  作品《问鼎星辰》

  观众们喜欢哪一件

  虽然是开幕的第一天,但来看展的人还是不少。300多件大大小小的作品,大家比较喜欢哪一件?

  “我喜欢这件‘杀猪’的作品”,这名观众回答的令人意外。这是表现农村杀猪情景的,八九个人按着一头猪,人物的表情丰富。“因为它接地气啊。”

  另一名观众王翔告诉记者,他喜欢《爷爷的军大衣》,木躺椅上,一件爷爷辈的军大衣盖在一个熟睡的胖娃娃身上。“因为表达出了一种很真挚的感情,亲情,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有了共鸣。”好的艺术作品肯定是能够打动人的。”

  作品《爷爷的军大衣》

  这次展览让贺先生同样印象深刻,作为一名美术爱好者,他喜欢造型好看的作品,诸如雕塑《见字如面》,红军战士与亲人拥抱的场景通过书信的方式得以传达,令人眼前一亮,而艺术家对于人物的雕刻,从衣服的衣褶到这对爱人的姿态,都做到了细致入微。

  “这么权威的展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和交流空间,让更多新时代的青年人得以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从事艺术工作的李沐这样说。

  他看了一圈,对作品《百年巨匠》的雕塑群像印象深刻,他认为其具有非常大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正是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中国艺术事业才得以走得更远。他们中有林风眠、黄宾虹、刘开渠等等。

  作品《百年巨匠》

  李沐还向记者回忆了中国现当代雕塑史的发展,从已故的雕塑泰斗王临乙、刘开渠,到现今的李象群,张大生,魏小明等等国内现有的顶尖艺术家,一路走来着实不易。

  本次展览持续到8月4日,哪件是你最喜欢的作品,去浙江美术馆逛了之后,告诉我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展览;雕塑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百年后的今天,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在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举行。从全国各地雕塑作品2673件,经过评选,343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40件。其中浙江入选作品40件,进京作品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