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00后”西湖龙井制茶师探索新茶经

要守艺更要弄潮

字体:
—2024—
07/12
07:29:27
2024-07-12 07:29:27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丁珊 通讯员 杨宇宙 郑楠 谢雯艳

  浙江在线7月12日讯(记者 丁珊 通讯员 杨宇宙 郑楠 谢雯艳)7月的龙坞茶镇,暑气渐浓,夏蝉躁动。高温下的茶村,不见仲春时节的繁忙,但入村百米,一个250平方米的作坊里,却比骄阳似火的室外,更热上几分。

  作坊的正中央是一口炒锅,一位身高一米八、穿着绿色布衫的青年,正抓起一把鲜茶,用手掌不断地在炒锅里翻炒揉制,青叶一边来回翻滚,一边噼啪作响。每隔一分钟,他都会用毛巾擦拭掉凝结在鼻尖和下巴上的汗珠。手中不停,口中也不断抛出“干货”:“炒茶主要是找手感、磨细节,茶叶要保持一定的黏度,不能太干,这样炒出来的茶叶,叶色才鲜活。”

  他的身边围着30多名“茶研班”的学生,身前竖着一个三脚架,固定在前端的手机正在直播,在镜头的另一端,几千名网友正在围观这场“炒茶课”。

  这位把“炒茶课”搬上直播间的“00后”,就是22岁的张艺乘。作为西湖区转塘街道的新茶人,今年3月以来,他连开30场“西湖龙井茶研班”,座无虚席。

  “其实我是‘i人’(网络语,即性格内向),为了课堂效果,也是拼了。”抹了抹额头上的汗,张艺乘笑着说,“今天只是演示,算不上热。到杀青的时候,锅里的温度基本上要在200℃左右,整个炒茶作坊的温度要到42℃左右。”

  张艺乘(右)正在调制新式茶饮。 马丁 摄

  关于温热的感知,在过去的6年里,是张艺乘用自己的双手体会出来的。

  2018年,他与母亲搬到了龙坞这片“万担茶乡”,入眼都是绵延起伏、层层叠叠的茶山。在这里,家家户户都会制茶,“刚搬来村子的时候,深吸一口气,就可以闻到淡淡的茶叶清香。”他常常站在炒茶锅前,看炒茶看得入迷。那片龙井茶叶,渐渐地种进了张艺乘的心里,“妈妈鼓励我,想干就去试试。”

  于是,他带着拜师礼登门,找到了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樊生华。

  刚开始,樊生华觉得这小伙子细皮嫩肉的,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可看似稚嫩的张艺乘,硬生生在炒茶锅前,站足了6年。一双“更适合弹钢琴”的手,如今练出了一层茧。

  “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张艺乘伸出了他的手:手指关节粗大,手掌上老茧遍布。在炒茶季,这双手会变得更黑更粗糙,甚至还会起水泡,好比练了铁砂掌。“师父对我说过很多话,但有一句刻在我的心里:一片茶叶的进与退,就在这双手上见真章。”

  2022年,张艺乘拿下西湖区炒茶王大赛新锐赛冠军,成为该赛事举办以来年龄最小的冠军获得者。空闲时,他常常漫步茶田间,细细思量行业的未来——作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西湖龙井茶产量490吨,一产产值超过6亿元;“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评估达82.64亿元,连续5年蝉联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而在主产地西湖区,1.66万亩茶园绵延,6000多户茶农世代以此为生。

  “西湖龙井,早就解决了如何活下去的问题,现在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让它活得更年轻。”张艺乘对网络上的一种观点很认同:文化的转段,源于年轻人是否还喜欢你。

  “新茶人”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手段的传承,更有眼光和格局的突破。张艺乘敏锐地感觉到,他的“战场”,不只在炒锅中,更在年轻人的心里。

  去年大学毕业后,原本可以去知名茶企上个安稳班的他,选择了看起来艰难的路:创业。今年春茶季,张艺乘创办的一乘(杭州)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张了。

  起初,龙坞茶镇的茶农看不懂,这个小伙为什么一口气在作坊摆开32口手工炒茶锅?直到春茶季结束,他们发现这些炒茶锅并没有歇下——张艺乘发起了“上春山、趣采茶”研学,他和师父樊生华共同授课,每堂课都有直播,“最初只有几个人看,但很快观看人数直逼1万人。”

  线下,年轻人纷至沓来,其中不乏来自新加坡、英国等地的境外游客。这让本已进入淡季的龙坞茶镇,又迎来了一波幸福的喧闹。“要让人们喜欢龙井,首先要让他们对它产生好奇心。”张艺乘说,接下来,他还会尝试将研学课开到更多的城市去,“让龙井走出去,被更多人看到。”

  “人们总说,西湖龙井茶遭遇了成长的烦恼,但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创意的缺乏。”在张艺乘看来,历史经典产业的继承和发展,一定要跟上时代的“版本更新”,“我是年轻人,本就更懂年轻人。要顺应他们的消费需求,西湖龙井茶才能褪去身上的‘中年’标签。”

  张艺乘的“实验”,首先从味觉曲线开始。他注意到现在的年轻人对饮品的需求,逐渐向口感、健康和天然这些关键词靠拢。于是,他联合两位同学试水在茶中加入可食用的花卉,调配出茉莉龙井、桂花龙井等全新组合,花香、茶香融为一体,既拥抱了新味蕾,又符合新群体的消费习惯。调味原叶茶上市不到一周就反响爆棚,“创业两个月,我们的净利润达30万元。”

  年轻人喝茶,喝的往往不是味道,是审美和创意。张艺乘给龙井茶加了不少“跨界的小心思”,如茶叶盲盒系列,将不同的茶包,做成统一的包装,每天喝到什么茶,泡出来才知道。总之,要营造惊喜感、互动性。

  在张艺乘的房间,一面墙画满了思维导图,这是他学茶初期的各种奇思妙想。这几年,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一一落地在实践中,他却更坐不住了。

  “闹市区,排队最长的往往是奶茶店,这不是偶然。”瞄准新式茶饮后,张艺乘的电子票夹里,就多了许多来往各地的高铁票。有前往长沙、成都的,他会专程前往各式奶茶店,探一探市场风向;有前往福建、广州的,他正为打通新式茶饮上下游产业链做准备;空下来,他还调配出十多个新式茶的配方,青瓜龙井、甘蔗红茶、冷萃龙井……每每都让师父樊生华眼前一亮。

  “艺乘早已经不是当年的青涩小伙了,现在的他已经是有想法也有办法的新茶人。”樊生华说,如今他也和徒弟一样,正在拥抱新变化。

  让千年茶镇冒出新茶香,已是师徒俩的“共同奔赴”。

  【短评】

  让经典更年轻

  经典来源于历史,更要着眼于未来,否则,经典不仅有可能流于平庸,甚至还会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在聚焦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特别点到了支持“历史经典产业塑造新辉煌”,用意深远。

  如何“塑造新辉煌”,是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正面临的“时代考题”。而在龙坞茶镇,“张艺乘们”的成长,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他们敢想敢做,甘愿做一名面朝泥土的“茶人”,反复打磨自己的技艺;他们天马行空,用新思路、新方法讲出产业的新故事,这都是弘扬历史经典急需的品质和力量。

  让传统涌起新时代的浪花,需要一个让年轻人登台亮相的舞台。我们看到,作为西湖龙井茶主产区,目前西湖区茶产业相关技能人才共有1695人,其中“00后”就有236人。为培养茶产业全产业链人才,西湖区推出调饮师培训班、筹建新茶饮产业联盟——这将激励更多年轻人和张艺乘一样走上茶山,投身这一“叶”。

  从来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思维。大胆起用年轻人,大力支持年轻人,把传统产业融进时代血脉,把价值基因激活,让老经典奔涌出新时尚,历经风雨洗礼的历史经典产业,才能真正地“火”起来、“传”起来、“潮”起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西湖龙井;创业责任编辑:叶媛媛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7月的龙坞茶镇,暑气渐浓,夏蝉躁动。高温下的茶村,不见仲春时节的繁忙,但入村百米,一个250平方米的作坊里,却比骄阳似火的室外,更热上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