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4日讯(记者 李回雄 马悦 陈雷 见习记者 高雅)青海玉树,辽阔的巴塘草原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朵朵白云飘浮在千峰万壑间,高山积雪融化成溪流潺潺而下,滋养着这片土地。
在海拔4250米的青海省玉树市哈秀乡中心寄宿制学校里,刚结束“虫草假期”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惊喜——一座集制氧、供暖于一体的有氧图书馆。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充足的氧气和“养分”一样都不能少。
这份心意,来自3000公里外的之江大地,是一群人坚持了14年的公益行动。
2010年4月14日,玉树遭遇7.1级地震,打破了高原的宁静,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派往前方的记者,用大量的照片、文字记录灾区孩子在缺电的情况下学习、生活的艰苦状况,令人十分牵挂。
2011年8月,浙江在线和杭州萧山供电局(现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共同发起“点亮玉树”大型公益行动,为当地师生送去了光明和希望。2014年11月,在帮助玉树实现“校校通电”后,团队又持续为玉树教育铺路:促进教师培训、组织赴杭研学、布点“空中课堂”……
“校校通电”十年间,曾经的一灯如豆,如今已是星光万点。6月底,浙江在线记者和“点亮玉树”公益团队一同前往青海玉树,寻访当事人、亲历者、受益群体等,共同感受孩子们被点亮的多重光明,接力传递那份跨越山海的爱与温暖。
在哈秀乡中心寄校,孩子们纷纷涌到镜头前。见习记者 高雅 摄
从烛光到灯光
一盏教育的“指南灯”被点亮了
得知我们来了,玉树上拉秀乡原曲新村小学校长达哇特意请假赶来再次表达谢意。这个肤色黝黑的康巴汉子,握着“点亮玉树”公益行动发起人之一、时任萧山供电局党群部主任陈雄的手,久久不愿放下。叙旧中,一段14年的记忆逐渐鲜活起来。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4200米。这里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0℃,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六成左右。
2010年之前的玉树,是青海省内仅剩的国家电网未覆盖地区,各县都靠小水电企业供电。因覆盖区域有限,高山之上的村小几乎处于无电状态。
2010年玉树遭遇7.1级地震后,学校供电设施遭到破坏,孩子们只能点着蜡烛在帐篷里读书、生活。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奔赴当地,国网青海省公司也以最快速度帮助地方运营的电力企业恢复供电。然而,彼时玉树非常缺电,一些即将被撤并至各乡镇中心学校的村小,始终处于无电状态。
浙江在线先后派出数批记者前往玉树,蹲点多所村小,与师生同吃同住,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玉树无电帐篷村小的艰苦状况:
因为没有电,寄宿制帐篷学校的师生们都要在天黑之前完成教学、吃饭、洗漱等所有活动,晚上8时就得上床睡觉;因为没有电,老师们要点3根蜡烛才能完成备课;因为没有电,寒冷漫长的冬季,师生们取暖只能靠牛粪和煤炭……
前方记者大量真实、鲜活的报道,触动着浙江网民、企业的心。“一定要让孩子们用上电”,成为浙江在线和杭州萧山供电局共同发起“点亮玉树”公益行动的初衷和起点。
经过一段时间筹措,2011年11月,带着点亮5所村小的光伏设备和部分物资,陈雄和浙江在线记者等一行4人,踏上了“点灯”之路。
2011年11月,“点亮玉树”公益行动在曲新村小点亮了第一盏电灯。 资料图片
历经半个多月运送,从杭州出发的光伏板终于抵达玉树。因为高原氧气稀薄,浙江施工队队员一边背着氧气瓶,一边克服高反,爬高搭线、完成安装。
当第一盏灯在曲新村小的帐篷教室里亮起,孩子们热烈欢呼,这也成了达哇和陈雄等人难以抹去的记忆。“那一刻对我触动很大,这么多人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带来光明,我也要努力做孩子们的好老师。”达哇说。
从曲新村小开始,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点亮玉树”公益团队持续送“电”至无电村小。2014年11月23日,最后一所无电学校——海拔4300米的上拉秀乡中心寄宿制学校通电,玉树进入“校校通电”时代。
作为见证者之一,玉树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时任玉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的李海贤每每提及当时场景,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感动。
“如果不是光伏送电的形式,这些学校并网通电还要好几年。”李海贤说,随着国家电网联网工程的推进,这些学校被并入大电网通电只是时间问题,但高原孩子的教育不能耽误。
高原上亮起的灯,驱散了夜晚的黑暗,成了孩子们学习路上的第一盏“指南灯”。
有了电,校园里第一次有了国歌伴奏的升旗仪式;当广播体操音乐声第一次在操场上响起时,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从教室里飞奔到操场上;爱心人士捐赠的电视机也派上了用场,通过电视,孩子们看到了航天员的模样……
那段时间,源源不断的爱意涌向玉树。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相继点赞、报道“点亮玉树”公益行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公益行动中,微博大V、光伏厂商、蛋糕企业、各类社会组织等前后方联动,为高原孩子们送来了多重光明。
“有了电,孩子们就有了通向外面世界的‘门票’。”李海贤说。那个曾经模糊的未来,在孩子们心中渐渐地有了具体的轮廓。
从玉树到杭州
一盏生活的“霓虹灯”一直闪烁
千里送“电”的任务暂告一段落,“点亮玉树”公益团队又有新的思考——如何点亮孩子们的“内心”?
答案,也许是一本描绘多彩世界的课外书,也许是一次走出高原的研学之旅。
6月25日,在哈秀乡中心寄宿制学校,玉树市第4座有氧图书馆正式揭牌。这个占地约18平方米的有氧图书馆由集装箱改造而成。经过3个多月的设计与改造,6月中旬,这座有氧图书馆从华东发运,横跨大半个中国,“镶嵌”到了这里。
六年级的才仁桑周喜滋滋地捧起《水浒传》,认真读了起来,他说:“以前只看过一点点《水浒传》,现在能看全部故事了。还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爱的教育》,都是我很想看的书。”
前期,国网杭州萧山供电公司向员工发出“公益捐书”活动倡议,广大员工积极响应,各自带着精挑细选的书籍来到爱心捐赠点。经过志愿者的整理打包,一本本干净整洁的图书穿越2000公里,来到这里。
正如公益团队所期待的,有氧图书馆正为孩子们亮起一盏盏“霓虹灯”。“希望有氧图书馆内的图书,能成为孩子们了解外界的窗口,成为他们走出高原的‘桥梁’。”“点亮玉树”公益团队志愿者朱小炜说,书本的重量很轻,却承载着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
其实,这盏“霓虹灯”早在2012年就“亮”了起来。
当年10月,公益团队邀请了一批孩子走出高原,看看外面的世界。一个月后,14名玉树学生来到杭州。
在杭州,孩子们每天的行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看球赛、做蛋糕、参观博物馆……幼小的心灵大开眼界:高原孩子第一次意识到,夜晚是五光十色的,冬季也可以有绿茵场,电脑屏幕也可以是学习的“课堂”……
“因为孩子们的不舍,原本暂定半个月的行程被延长到了40多天。”当年带队的昂尕老师说。离别时刻,孩子们抹着眼泪,抱着陈雄说:“陈叔叔,我们回去一定好好读书!”
回到高原,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承诺。达哇校长、昂尕老师告诉我们,这批赴杭州的学生成了班里变化最大的孩子。“他们想走出大山,学习上更努力、更刻苦,到处都有他们读书的身影。”昂尕说。
更惊喜的是,孩子们的自律还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大家一起自觉早读、自习,都想借学习这把“梯子”,去看看色彩斑斓的世界。家长们的视野也打开了,意识到教育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不再阻拦孩子上学。
对当时五年级的索南卓玛来说,杭州之行,不仅燃起了她努力学习的动力,也让她从此多了一位“杭州叔叔”陈雄。“那段旅程对我来说非常珍贵,让我看到好好读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给我带来了一位‘人生导师’,我非常非常感激他。”索南卓玛激动地说。
“陈叔叔,我考上本科了!”“陈叔叔,我进了学校的足球队!”12年里,索南卓玛和陈雄只见了4次,但在每个重要时刻,她都通过微信和陈雄分享、商量。在陈雄的鼓励下,她努力学习,目前已从青海大学毕业,正在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
十余年来,这盏“霓虹灯”一直在闪烁。2023年6月,“点亮玉树”公益团队再次邀请10名来自玉树隆宝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杭研学,与杭州的学生一起上课、交流,还看了亚运测试赛。
江南风景与高原风光截然不同,孩子们兴奋不已,也看到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回到玉树建设自己的家。”13岁的扎西文德一睹亚运场馆的雄伟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
从点灯到点智
一盏人生的“起航灯”点亮未来
树,意味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过去,因海拔高、植被少,玉树尽管名中带“树”,但一度被人们称为“树贵如玉”的地方。直到震后十余年,经过人们的精心繁育,千亩林木才出现在这座高原新城。
就像一棵树的生长离不开精心呵护与供给,生长于高原冻土之上的玉树教育,也如同一棵树,在经历了公益团队的“点灯”呵护后,还须“养分”供给。
2013年春天,“点亮玉树”公益团队收到了时任玉树县教育局局长玛拉的请求:希望能够利用浙江优质的师资力量支持玉树教育。
玉树教育缺什么?需要怎样的“养分”?大家率先将目标放在了学前教育上。彼时,玉树学前教育薄弱。而学前教育事关孩子人生启航的第一站,为他们点亮这盏“心灯”,是公益团队和玉树教育部门共同的希望。
2013年5月,“点亮玉树”公益团队联合教育机构为玉树培育师资,首批12名小学老师到杭州参加了两个月的学前教育培训。
现任玉树市第一幼儿园园长索南达吉,是当时这批教师里最年轻的一位。来到杭州,先进的教学模式让她感到“怎么学都不够”:白天跟岗学习,晚上梳理笔记,她不放过任何一点学习的机会。回忆那段学习经历,索南达吉用手指比出六七厘米的距离,“笔记有这么厚。”
“我们学得怎么样,玉树的学前教育就能办成什么样。”索南达吉说,这是当时唯一的信念,一定不能辜负所有关心和支持玉树教育的人,要把浙江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带回去,改变玉树孩子的命运。
2013年7月,玉树震后第一座投入使用的幼儿园——玉树第二幼儿园正式开园。索南达吉等一批准园长全身心投入幼儿园的试运行中。遇到教学上的困惑,她们总会通过视频、语音向当年的结对老师请教;每当有新幼儿园开园时,玉树园长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跟杭州园长们分享喜悦。
而今,玉树市第一幼儿园内,随处可以见到“浙江模式”的影子。在三楼的幼儿广播站,藏族孩子们字正腔圆的播音,令人十分欣喜。
玉树市第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玩耍 见习记者 高雅 摄
吸收了浙江“养分”,索南达吉也试着探索出“小班会讲,中班会读,大班会表达”的教学模式,“现在,从我们幼儿园走出去的孩子,没有一个不会说普通话,没有一个不会写汉字。”索南达吉骄傲地对记者说。而这,是她十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现在,从几乎没有学前教育,到已有47所幼儿园,6000多名玉树孩子在园内享受着良好的学前教育。
2023年9月10日,索南达吉被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授予2023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成为青海省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
“以前,家长大都认为幼儿园就是看管孩子的地方;现在不一样了,大人们也意识到这盏‘起航灯’的重要性,主动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来。”索南达吉说。我们到访的这几天正值幼儿园新生报名阶段,报名电话被“打爆”了。
跨越千山万水的大爱持续浇灌,高原冻土上生长的教育之树有了万千枝桠。“点亮玉树”公益项目启动以来,师资交流、空中课堂覆盖34所当地学校,惠及当地师生2.1万余名,每年为这些学校节省发电成本200余万元。
“我们计划建立常态化的互访互学机制,让玉树的教育坐上‘火箭’,得到更大的提升。”李海贤期盼着。
“校校通电”十年,从钱塘江畔到高原新城,这场教育的“点灯”之路未完待续。告别时分,志愿者徐国锋郑重地说:“接下来,我们还要发动更多社会力量,让玉树的未来还有更多可能。”
就像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点亮一盏灯,收获了漫天星光:最初高原上亮起的那盏教育“指南灯”,已成为星光万点的“霓虹灯”和“起航灯”,照进心灵,点亮希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