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7年,16册,跨越5000余载,《浙江书法大系》首发

字体:
—2024—
07/15
20:45:33
2024-07-15 20:45:33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史春波 宋浩

  历时七年,编集9卷16册、5800余页的《浙江书法大系》,终于在7月15日晚上,首发。

  其实这个消息,早就在艺术界的朋友圈里传开。

  “这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很多机构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所有团队付出的努力。”今天,作为这套大型丛书的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这样告诉记者。

  除了沈浩(隋唐五代卷),还有曹锦炎(先秦秦汉卷)、胡小罕(魏晋南北朝卷)、沈乐平(宋代卷)、方波(元代卷)、汪永江(明代卷)、戴家妙(清代卷)、钱伟强(近代卷)、柳河(文献研究卷)等业内专家深入整理研究。

  这套丛书最终征集收录了海内外130多家单位珍贵藏品。由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共同编纂。这也是首次全面梳理从良渚时期的原始文字到晚清近现代5000余年浙江书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至今,浙江里有近100位千古留名的书史大家:如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颜真卿、米芾、苏轼、赵孟頫、徐渭....

  也有着著书立说的文仕大儒:如谢灵运、朱敦儒、范成大、朱熹、王守仁、刘宗周、黄宗羲……

  更有一代代热爱书法的帝王将相:如五代吴越国王钱镠、钱俶,南宋皇帝赵构、赵昚,北宋名臣傅尧俞、司马光……

  丛书收录的800余位书家作品,每一个字、每一张书迹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种情绪,一段人生。

  我们采访了丛书的几位主编,听听他们讲述编撰过程中的难忘的故事。

  沈浩:近1000件作品首次高清呈现

  《浙江书法大系》的课题整理研究起于2017年,历时7年完成。

  沈浩介绍,7年中,研究团队爬梳剔抉,系统梳理浙江籍、寓居浙江、宦游浙江的书家、文化名流,以及相关留存书迹。

  来自这些海内外馆藏单位的3000余件书法作品,共计5000余幅高清图版。其中,还有30%,近1000件历代书法作品首次高清呈现。

  “其中更有400余件新发现的珍贵书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浙江书法的历史脉络和艺术特色,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他说。

  《浙江书法大系》(全16册)集图录和研究为一体,以图说史,以文解图,由各分卷主编撰写3万字以上时代专题研究综述,系统梳理了每个时代分期的浙江书法脉络。

  记者看到,每件图版文字说明,除作品名称、质地、尺寸、馆藏等基础信息外,还从历史演变、艺术表现、书法风格以及技法要领等角度进行导读。附录部分还整体梳理了关于浙江书法研究的文献条目,共计2129条。

  可以说,《浙江书法大系》集图录和研究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研究性、艺术性、文献性、文物性,全面展现浙江书法的整体风貌,凸显出了浙江书法在不同时空维度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中所发挥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沈浩向记者介绍,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仅中国美院,前前后后就有上百名师生参与。“最大的困难就是体量大,要求稿,都是高清的图片。”

  沈浩举了个例子,比如宁波报国寺前面有一处经篆,现在已经没发拓了,团队找了很多人,才找到满意的高精度的拓片,收录进了这一卷里。“另外就是跨学科的研究,比如先秦的兵器文字,以往都是在文物本身,这次集中在文字的研究和呈现。”

  沈浩还担任了隋唐五代卷的主编。隋唐五代时期,50余位唐代名仕宦游浙江,石刻摩崖、佛道遗迹争奇斗艳,足显大唐气象。

  “比如绍兴人徐浩,中唐时期的在士大夫中很有名望,我们不仅收录他的作品,更是把他的家族整个呈现,体现书法的传承和学术的研究。”

  胡小罕:挖掘了不被大众熟悉的书法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人美出版社原社长胡小罕担任《浙江书法大系》魏晋南北朝卷的主编

  “我当时接到任务,是因为很多老师朋友熟悉我,美院设立这个大系项目,就拉我一起参与。”他这样向记者回忆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的重要时期,大家也都了解。但作为“浙江书法大系”,要把前因后果系统梳理,回答“魏晋南北朝为什么重要”这样的问题。

  “我们对书法稍有了解的,就知道王羲之《兰亭序》。从历史角度,客观、全面还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浙江书法史,可能会展现新的方面,这是我们编这一卷,也是编整套大系,最初的一个共识。”胡小罕这样介绍编撰过程。

  浙江是书法重镇,何以重镇?要靠作品、书家,最重要是历史影响力来体现。“基于对浙江这一区域的观察,我们还要拿出历史文献资料,丰富这一回答。这是大系的一个宗旨。”

  胡小罕说,与原来做书法史不一样,这次是以区域为主,首先是浙江,把浙江从中国书法史抽离出来,再按朝代分析。

  困难肯定有不少,主要要克服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谈一部中国书法史中的浙江,重点讲王羲之就足够了。但作为浙江这一区域的全面梳理,一个人肯定是不够的,要全面。”

  “第二,以前书法史谈书家,往往就书法谈书法。本次梳理,从浙江历史地理背景,谈书法的发生、发展、变动和社会因素,契合了浙江书法大系的核心。我们努力从这方面进行体现,从文化史变迁的大背景,去看书法的变动。这也是整个大系比较注重的。”

  因此,在编纂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作品,团队还挖掘了原来不被大众熟悉的书法和文物。“比如我们依托近年来文化研究、考古研究,借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了浙江近年来考古发现的砖铭、越窑陶瓷上的书法。”

  在胡小罕看来,大系在艺术性之外,还注重史料性、文献性。“我们用了地方志、笔记中的史料。”他举例说,比如浙江历史上,魏晋六朝开始,书法的发达促进了纸笔产业的兴盛。造纸需要好山好水,东晋南渡后,江南发展了造纸生产。社会需求推动了笔墨纸砚制造产业的发达。书写发达,对纸的需求很大。古代造纸业的发达与书法有很大关系。

  “因为造纸发达,有丰富的书写原材料,也推动了书写的大众化。浙江读书人多,底层吏员、士子构成了庞大的书写群体,这个群体也成为一个传统。”他说,尽管大系作品为主,但史料梳理中,我们有这样的思路在里面,就是社会史、文化史结合,展现书法史背后。

  胡小罕也有一些遗憾。“魏晋时代久远,史料还是少。完成这个作品,只能说我们做了努力。”他这样表示。

  汪永江:编撰过程中经常遇到“多胞胎”

  明代卷有什么特点?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明代卷主编汪永江说:“明代的书家特别多,我们整理出的有名气的浙江籍的就有300多位了,可能是9卷中人数最多的。”

  明代卷最终选了162位书家、330件书作,首次整体呈现明代浙江地域书法风貌。

  汪永江介绍,整理是从最原始的最基础的资料开始排摸,确定人的名字和作品,有时候,人名在,但是作品没有,有时候有作品,但又找不到人名,这个过程很费时间和精力。

  和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刻帖、收藏和传播,比较流行。所以,在收录作品的时候,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整理,供学术参考。

  明代的书家多,作品多,选择作品就会选择书家不同时期的书风,也经常会遇到“多胞胎”,有的几乎一模一样,需要经过仔细的甄别。

  “比如倪元璐的一件条幅,差不多的有好几个版本,收藏在不同的机构,哪一件是真迹,就需要我们研究甄别,保证成书的严谨和权威。”

  汪永江印象深刻的是,“以往我们对明代书法的印象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整理的时候,发现其实很丰富。”

  团队曾去长兴,寻访两块碑刻。是吴承恩留下的。

  吴承恩是写西游记出名的,其实,他还是一个有名的大书家。在写《西游记》之前,他在长兴写了两块碑。这次查阅史料时发现的,也拓印收录进了书里。

  “其实研究下去很有意思”汪永江说,明代的浙江书坛 ,很活跃,流动性很大,人来人往,黄道周、董其昌等等都在这里留下过印记。“很多就在我们身边,在大自然里,比如西湖边的摩崖石刻啊。”

  还有,以往学界大多认为明代的台阁体千人一面,这次收录的明代的12位浙籍中书舍人的26件书作,就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文秘,明初有很多浙江人在宫廷里做文秘。

  在编撰过程中,让汪永江印象最深的一件作品是西泠印社藏的徐渭草书《草书岑参诗轴》,真是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这件作品我看了好几次,每一次看,都觉得震撼。”汪永江说,“如果每一个朝代选一件书法作品,明代,毫无疑问,我就选这件。”

  汪永江也有点遗憾,就是浙江图书馆收藏的一些名家尺牍未能收录。

  (图片均有编撰团队提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书法;浙江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