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剧照。 浙昆供图
浙江在线7月22日讯(记者 陆遥)7月21日晚,夜幕低垂,位于之江文化中心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刚送走白天的热闹人潮,又迎来了从四面八方专程赶来的戏迷——由浙江京昆艺术中心(昆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带来的昆剧《西厢记》,在三楼表演艺术厅闪亮登场。
老戏,新人。
舞台上,一袭水袖丹衣,一曲醉人惊梦,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显得格外青春灵动。
新生代,正青春
翻看节目单,张唐逍饰演红娘,吴心怡饰演崔莺莺,席秉琪饰演张生……当晚挑大梁的,都是浙昆的“代”字辈演员。
“代”字辈是什么意思?这得从浙昆的历史说起。
浙江是新中国昆曲的发祥地。浙江昆剧团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最早创建的昆剧团,也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昆剧表演专业团体,1956年排演的《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长期以来,浙昆创作了许多好戏,涌现了诸多名家,秉持着代代相传的艺术传统,浙昆定下了“传世盛秀万代昌明”的八个字辈。
目前的“代”字辈,是浙昆传承至今的第六代,也是最新一代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2至23岁。2013年,浙昆联手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招收一批“代”字辈50名学员,包括昆曲表演40名、昆曲音乐演奏10名,于2019年毕业入团。而前一辈的“万”字辈,是在1996年招生的,两代演员相距17年。
戏,是靠磨出来的。浙昆的排练厅里,从早到晚,都能看见“代”字辈学戏、练功的身影。老师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身姿,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词,甚至大台走几步小台走几步,都是老师们一遍遍亲身示范,在举手投足间传授昆曲是讲究细腻的艺术;一把折扇、一把武旦刀、一副髯口,教会“代”字辈如何演绎生旦净末丑;一个鼓、一面锣、一根笛、一把琴,教会“代”字辈如何演奏出昆曲婉转动听的水磨调;一字、一腔、一颦、一笑,在檀板慢拍间,丝竹乐音中,一唱三叹,教会“代”字辈唱尽闺阁离愁、家国兴亡,更教会“代”字辈昆曲一脉相承的艺术思想、演戏的艺德、做人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经过6年艺校专业学习、5年剧团演出历练,如今的‘代’字辈不仅崭露头角,在全省和国家级重大赛事和艺术节中也都有着不俗的佳绩。”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主任顾炯表示,这一代青年演员阵容齐整,扮相靓丽,值得期待。
如今,“代”字辈已经能主演《牡丹亭》《西园记》《玉簪记》《雷峰塔》《壮哉少年》等大戏,参与出演《十五贯》《风筝误》《狮吼记》《蝴蝶梦》等大戏,传承经典折子戏数十出。
“今晚的《西厢记》,情节紧凑,诙谐幽默,关键是演员靓丽,服化道也美,充满视觉享受,看完心情舒畅!”浙昆的粉丝小林不仅专程从杭州城北赶来看戏,还制作了贴纸等物料,写着“风华万代,未来可期”。
可以说,“代”字辈的表现,让观众看到了浙昆的未来。
传统戏,话传承
传统戏剧如何传承,是个老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戏剧更需要与时俱进。
以近期来说,无论是越剧青春版《梁祝》的一票难求、沉浸式演出《新龙门客栈》的持续火爆,还是婺剧在德国、西班牙、安道尔掀起热潮,闯出文化出海新路子,都是浙江戏剧走出“舒适区”、拥抱市场的积极探索。
浙江昆剧要走一条怎样的特色发展之路?
首要,仍是传承传统。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有着600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艺术家的栽培下,浙昆的演员阵容曾出现“传、世、盛、秀”四代同堂的兴盛局面。传帮带中,精品频现。
第二代“世”字辈和第三代“盛”字辈曾合作演绎《西园记》,1985年拍成同名电影;第四代“秀”字辈和第五代“万”字辈的代表作《公孙子都》,2008年也拍成同名电影,荣获国内外许多大奖。2020年,承载着代代昆曲人辛劳的《十五贯》入选“百年百部”传统精品复排计划重点扶持作品。
如今,“万”“代”两辈人作为剧团的中坚力量,逐步肩负起传承传播使命,努力实现新时代昆曲保护、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发展使命。
其次,要勇于突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昆曲有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的特质。但一切有生命力的艺术,又总在寻求新的突破。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认为,昆剧长青,就须常新,尤其要善于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进行创新性表达。要借鉴兄弟院团及其他舞台艺术领域的探索经验,更加注重与科技结合,并勇于率先原创,采用符合现代审美的叙事技巧、表演节奏、妆容形态和呈现方式,使艺术创作既合乎昆剧的古典韵味,又突破传统舞台形式的限制,更能引发新一代观众的共鸣。
所以,要走近观众。
伴随着《西厢记》这场演出,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在省非遗馆推出的“风华万代——昆剧经典剧目专场”常态化演出项目,拉开帷幕。
按照计划,从7月至12月,几乎每个周末,在省非遗馆表演艺术厅都会有一场昆剧经典剧目的专场演出,演出时长不少于90分钟,形成昆曲常态化演出态势。
剧透一下,演出内容包括《牡丹亭》《蝴蝶梦》《玉簪记》《风筝误》等传统经典大戏,以及经典折子戏。演员将汇集“万”“代”字辈两代昆曲传承人,通过在省非遗馆的昆曲表演展示,为观众打开一扇近距离感受戏曲艺术韵味与魅力的窗口,展现“文化活态化、非遗生活化、戏剧场景化、展陈多样化”的戏曲表演空间创意。
“传承是根,出新是魂,突破是门,关键是人”,从浙昆“传”字辈艺术家1921年入学昆剧传习所,到浙昆第六代昆剧传人“代”字辈登台,一个世纪来,一代代人筚路蓝缕、继往开来,为中国昆剧开拓创新,培育新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闯出传承发展新路,让昆剧艺术绽放出与时代相映生辉的光彩。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