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常山县何家乡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挂牌,来自浙江科技大学的讲师杨佳瑶将以浙江省第16批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在此推进为期2年的竹资源高值化利用项目。
何家乡食用竹的种植面积达3000亩,主要种植“白哺鸡竹”,涉及江源、樊家和何家3个村的上千户农户,由村集体统一收购,再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的大超市,市场供不应求。随着竹产业的不断发展,何家乡在寻求进一步放大产业价值的“破圈”之路。从今年开始,何家乡积极对接省级特派员相关事宜,并与深耕竹资源高值化利用课题的杨佳瑶一拍即合。在正式成为科技特派员之前,杨佳瑶多次来到何家乡,为常山县江凤仙家庭农场服务。这个占地80亩的农场,处处有他的脚印。“杨老师来了之后,在林间管理、采摘管理等多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江凤仙说。
“由于浙江科技大学的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在常山设有分中心,因此开展项目我们有优秀的阵地基础。”杨佳瑶相告,结合当地特色,他已经制定了详细的竹林定向培育计划,届时可以根据市场对竹林、竹笋等不同的需求而“订制”竹林生长情况。同时,在前期调研中,杨佳瑶发现影响竹笋产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竹农对竹林密度的掌控不够精准,待项目顺利推进后,他会将得出的经验分享给全乡竹农。
“单打独斗绝不是壮大产业的方法,只有大家齐心,才能迎来产业的突破。”常山县科技局农业和社会发展科科长宙斯超相告,第16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共有12人来到常山。“我们将与各乡镇(街道)做好配合,放大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促进产业升级。”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科技;产业责任编辑:吴珂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