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射击赛场。记者 姚颖康 摄
坐在巴黎奥运会的沙托鲁射击中心,听着节奏强烈的动感音乐,两位DJ现场带动气氛,观众欢乐地互动,你会有些怀疑,这是不是你认知里的射击比赛现场。
音乐不是只有比赛间歇才有,比赛时观众一样可以在听上去风格完全不搭的乐曲声中近距离观赏运动员屏息凝神发枪的英姿,同时可以说话、拍照、走动,比赛过程中甚至允许大声鼓掌。这些你感觉不符合观赛礼仪的动作,居然在奥运会射击场都不是禁忌。
关于射击赛场氛围的变化其实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开始了,改革的初衷还是为了改变射击运动严肃的面貌,让它变得更接地气。
所以,现在的奥运射击场,观众一片喧闹,选手一脸冷漠,是很有趣的现象。每一位选手都会套上耳塞,把自己与外界隔绝成两个世界。说到底,这是个与自己比赛的项目。
的确,改变是基于射击运动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项四年露脸一次、但每次都给予我们心理满足感的运动。
从1984年洛杉矶以来的十届奥运会,射击队总共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赢得26块奥运金牌,也让无数名字在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许海峰。视觉中国供图
人们对射击的认识,其实是从一个个奥运冠军的故事中逐步清晰。比如中国第一个奥运冠军许海峰,如果不是平时喜欢用鸟枪打鸟偶尔被射击教练发现,他本来是名供销社营业员;而六届奥运老将王义夫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放飞煮熟的鸭子,实际上他赛前已经因为颈动脉供血不足完全不能达到参赛标准,最后一枪能打出6.5环已经纯粹靠肌肉记忆。
大约11年前,在偏隅杭州城西西溪路上的杭州射击学校,我与中国第一位女子奥运冠军、射击运动员吴小旋有过一次面对面深聊。聊天内容包括她的奥运往事、之后在美国留学生活经历,以及当时受邀回故乡执教的一些感受。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她重点讲到了练过射击的人,一生会带来哪些受益。
吴小旋是杭州人,父亲是小学老师,把她带上了射击之路。“坚强的毅力、良好的自控能力、认真仔细和耐心,没有这些素质,练不好射击,而一旦拥有,一生受用无穷。”
吴小旋提到的这些,实际基本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因此练过射击的人,很容易在人群中区分出来,比如吴小旋,虽然个子不高,已经年过六旬,但她冷静平和,有一种坚定的力量。
学射击的少年。记者 包一圣 摄
如果低年龄段的孩子练习射击,坚持一段时间后,很可能在专注力、决断力、抗压能力上比同龄人高出一筹。射击场上经常会遇到状态起伏的时刻,教练不可能随时帮得上,自身的决断和调整能力就显得异常宝贵。越挫越强的孩子,今后无论学业还是生活,都不用担心他们的心理问题。
不过射击与今天决出第二块金牌的跳水一样,同时也被称为中国观众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项目。本质上,这是两项与普通百姓距离遥远的运动,谈不上有多少群众基础。
不信你去看,你身边有多少人除了上学时的军训外,成年后还打过一次靶?星罗棋布的游泳场馆里,可曾见到有人在练跳水?
在杭州,目前有一些将射击列为传统体育特色的中小学,也曾经为专业队输送过一些高水平运动员,但总的来说,射击运动的魅力还远远未被开发。
射击和跳水在中国不普及有各自的原因,但不能归类于大众体育是事实,它们是服务于奥运体制下的精英体育,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贡献巨大,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过一项运动不能只靠四年露一次头,而应在于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普及人数。
作为从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就设立的“元老级”项目,射击运动理应以更开放的姿态,走进社会群体,让更多青少年受益。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