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9日讯(记者 李华 共享联盟·镇海 李欣 郭力)时钟的指针转至11时,三伏天午时的太阳更毒,气温也蹿升得更快了。大中午,家里的穿堂风冒着热气,58岁的“助餐骑手”方雅萍到了该出门的时候。
红马甲、头盔、口罩,这是“助餐骑手”的出门“三件套”。进入酷暑,“三件套”变成了“五件套”,红马甲里面,方雅萍又添了一件连帽的防晒服,正午的阳光太刺眼,墨镜也是必不可少的。“路上碰到穿得最多、包裹最严实的,肯定是我们几个骑手。”方雅萍打趣说。
在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像方雅萍这样的“助餐骑手”有10多人。他们干着和外卖骑手一样的活,但每天重复同一条送餐线路,并且都是主动请缨的志愿者。
近年来,澥浦镇各乡村都出现了不少留守的空巢老人,大部分出行不便,无法集中到老年食堂用餐,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让这个特殊的群体吃饭无忧,当地政府组织敬老院推出送餐上门服务。但因为老人们散居村庄各处,村里的巷弄无法通车,这“最后一公里”,便催生了一群特殊的“助餐骑手”。跟着方雅萍,我们开始了送餐行程。
“饭来了!”在觉渡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还没躲几分钟清凉,听到门外一声吆喝,方雅萍和同事们戴齐装备,一头扎进暑气中。
方雅萍所在的觉渡村是个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由8个自然村组成,最远的自然村走到村党群服务中心要半个小时。村里目前有30多位老人需要送餐上门,方雅萍等4个骑手包片送餐。每天11时不到,他们就要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集合,领到饭后挨个送到自己的“包干户”手中。
把7份餐盘整齐地码进保温箱,方雅萍就开始了当天的送餐行程。她负责3个自然村,一年多下来,路线早已烂熟于心。“滕刘金、蒲沙河、小觉渡,这个顺序最顺,送完我也刚好可以回家吃午饭。”方雅萍说。
第一户老人离村党群服务中心不远,方雅萍刚把电动车停好,老人已经循声开了门。看到果然是方雅萍,老人笑得格外亲切。“来了。”每天打照面,已经无需多余的客套。从保温箱里掏出餐盘,老人刚要伸手接,方雅萍忙制止:“烫!”她拿着餐盘直奔厨房,放下后,又麻利地从橱柜里取走前一天的空餐盘。“走了,侬自家小心点!”走前,方雅萍不忘叮嘱。
“老人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所以每次都要特别关照一点。”出门后,方雅萍向我们解释说。
前往下一个自然村,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机耕路。烈日当空,行道树投下斑驳树荫,诱得人不觉想往里躲。路一旁,刚收割完的稻田在烈日暴晒下散发出暑季独有的植物清香。
顾不上路边的风景,方雅萍加快了电动车的速度。“这个老人时间一到就会在门口等,晚了要着急的。”果然,刚一进村口,我们就远远看到老人已经拿着要回收的空餐盘,倚门而待。
送餐过半程,方雅萍的额头已经沁出了汗珠,脸色也被热气染红。此时气温已经达到34℃,头顶的太阳没遮没拦,每次停车不过分把钟,电动车的座垫已经晒成了“电烙铁”。
不过,在98岁的独居老人家中,方雅萍还是像往常一样多停留了几分钟。放下餐盘,熟练地取出碗筷摆好后,方雅萍又把老人搀扶到餐桌前面坐下,看他吃起来,这才放心离开。“老人家年纪大腿脚不便,能多做就尽量多做一点。”方雅萍说,一年多接触下来,她成了老人们最信任的人之一,有时候老人半夜不舒服,也会给她打电话求助。她也收获了各种亲切称呼:阿方、雅萍、侄女……
送餐结束回到家,时钟的指针早已过12时。方雅萍赶忙打开电扇,除去身上的送餐“五件套”,发现里面的T恤已经湿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