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聋哑男子走失29载 终在爱的呼唤下重归家园

字体:
—2024—
08/01
08:56:54
2024-08-01 08:56:54 来源:潮新闻 通讯员 王志坚 贾如如

  在这个充满奇迹的时代,一段跨越29年的寻亲之旅,在爱的力量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7月29日,一名聋哑男子在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家乡,与亲人紧紧相拥,泪水与欢笑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外出玩耍走失,四年前被注销户口

  聋哑男子李某,1967年出生,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红碑村人。29年前,一次意外走失,让这名当年29岁的聋哑男子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红碑村委会于2016年5月10日开具的一份《证明》显示,李某于1995年5月在湖北麻城火车站打工,在一次外出玩耍时走失。后经多方寻找,一直下落不明。

  2024年5月13日,内江市公安局田家派出所开具一纸《下落不明户口冻结证明》,注销李某的户口。上面写着:李某,未婚,小学文化,户主曹某仙。户口注销日期为2020年4月24日,注销原因是:下落不明冻结。

  八年前上门求助,一直被专业照护

  一个被注销户口的四川人,怎么会出现在义乌?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查阅电脑信息后说,李某是2016年1月20日自行到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寻求救助的。

  “由于他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身上又没有任何有效的信息,系统上的资料因此非常有限。”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救助中心借助社交媒体、公安系统以及志愿者网络等多渠道,一直未停止寻亲步伐。同时他们为李某办理了落户手续,落实了医保、特困供养等相关保障措施,并将其安置在义乌市怡乐新村养老服务中心进行专业照护。

  面对这样一名特殊的求助者,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退缩,因为他们深知,每一个流浪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渴望团圆的家庭。

  通过科技手段,让无声者温暖回归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帮他寻找家人的希望。”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王谙介绍,他们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利用手势、图片和非言语沟通方式,都无法得知李某的家庭信息和过往经历。最终通过家族Y系基因比对的科技手段,初步确认了李某疑似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红碑村人。

  当日,王谙立刻与四川省内江市救助站联系,得到了李某弟弟的联系方式,让双方进行了视频通话。“接通电话的那一刻,双方都激动得难以言表,多年积攒的情绪在那一刻已经无法抑制。确定视频的那头,就是李某多年未见的亲弟弟!后来,我们又通过李某与其母亲的DNA血样比对,证实是母子关系。”

  7月29日,在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的精心安排和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李某踏上了回乡的路,经过十几个小时旅途奔波,终于到达四川内江。前来接应的李某弟弟激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对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说,20多年来,家人也从未放弃寻找,无数次失望后,不得不注销了李某的身份信息,每当夜深人静时,对李某的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工作人员给了他们全家重新团聚的机会,这份恩情他们会永远铭记。

  “此次成功的寻亲行动,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义乌市社会救助中心主任程娇燕表示,李某的回家之路,不仅是一个家庭的重生,更是社会温暖与力量的体现。他们将继续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点亮回家的路,让爱与希望传递给每一个角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走失;寻亲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