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奥运会马拉松为何流行三十而立

字体:
—2024—
08/11
07:11:08
2024-08-11 07:11:08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伊志刚 赵磊 应璐洋

巴黎奥运会男子马拉松项目于当地时间8月10日上午鸣枪起跑。图为参赛选手跑过卢浮宫。 特派记者 姚颖康 摄

  浙江在线8月11日讯(记者 伊志刚 赵磊 应璐洋)巴黎当地时间8月10日,巴黎奥运会迎来两场马拉松比赛,一场是81名精英选手进行的奥运竞技,另一场是4万多名跑友参与的大众马拉松。两场比赛,级别不同,人数不同,目标不同,但有一个相同的现象——主力军都是中年人。

  奥运会男子马拉松的前三名分别被32岁的埃塞俄比亚选手托拉、35岁的比利时选手阿比迪以及33岁的肯尼亚选手基普鲁托占据,三人都过了而立之年。在代表全世界马拉松精英的81名选手中,30岁以上的达47人,35岁以上的有24人,其中年龄最大的蒙古选手巴特出生于1981年,已经43岁。

  巴黎马拉松赛前的预设话题是马拉松历史上的两名伟大人物同场对话,42岁的埃塞俄比亚奥运三金王贝克勒与39岁的肯尼亚传奇、志在马拉松奥运三连冠的基普乔格。比赛的走向不可思议,贝克勒掉到了第39名,基普乔格在28公里处就开始步行。不过两位大叔的参赛本身就成就了这场平均年龄超过31岁的马拉松大战。

  人到30岁以后,在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中都很难处于巅峰状态,甚至开始走下坡路。放眼巴黎奥运会竞技赛场,这是普遍规律。马拉松却恰好相反,35岁后越战越勇的例子比比皆是。贝克勒创造个人马拉松最好成绩2小时01分41秒的2019年,已经37岁,而基普乔格创造前世界纪录2小时01分09秒时,更是38岁有余。

  不光是精英级别,即便在大众组别,中年人也是马拉松不折不扣的主力军。以中国马拉松的头部赛事厦门马拉松为例,2024年厦门直通达标成绩选手中,35岁至54岁年龄段占70%。大家不妨回想一下,你所见的马拉松,哪一次不是浩浩荡荡的中年跑友塞满跑道?不管体态矫健还是臃肿、跑姿轻盈或拖沓,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非一般的人生体验。

  这是马拉松项目独有的“老来俏”现象,根源却值得思考。在这一点上,为什么马拉松有悖于绝大多数的体育运动规律?

  作为距离最长、耗时最多的田径项目,马拉松对参赛者的耐力、经验、心理的考验,远超对爆发力和绝对速度的要求。后者对天赋要求很高,而马拉松完全可以凭借长期自律的训练不断累积进阶。

  对普通人来说,很难想象你能在中年以后去参与百米跑训练或者去操场一角的沙坑练习跳高、跳远,你的足球、篮球水平大概率也只能停留在养生球的段位上,以出汗和社交为目的。但如果你是个自律的中年人,能够严格执行训练计划,那么不需要多久,你就能清晰感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不光是身体机能改善,自我认同的价值观也与日俱增。中年跑者为什么可以在马拉松上后发制人?有人认为人到中年需要宣泄生活压力,有人认为只有中年人才能深刻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才有锻炼的自觉性。

  但上述理由可能还不够,跑马拉松这件事,最难的是说服自己心甘情愿自讨苦吃。马拉松是典型的“折磨几小时,只爽几秒钟”运动,从开跑的那一刻起,跑马者会在不同阶段迎来不同的生理考验,其中35公里前后是一致公认的“鬼门关”,很多跑马者都有痛不欲生的感受。但一旦熬过去,人体分泌的内啡肽又会带来极致体验。有别于打游戏、吃甜食等带来的多巴胺愉悦感,内啡肽需要有强度的运动才能激发,却在精神上形成持续的满足感,所以跑马者的自我实现是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追求。这样的体验,有生活阅历的中年人可能更有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巴黎奥运会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