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它被称为“暗夜小精灵”,全国生态日聊聊这种环境指示生物

字体:
—2024—
08/15
08:51:14
2024-08-15 08:51:14 来源:潮新闻 执笔 陶韬 吴桑

  “萤火虫从不说谎,它们只在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安居。”萤火虫爱好者们都知道,这群挑剔的“暗夜小精灵”有着自己的脾气,是免费的环保监测员。

  近年来,赏萤成为热门话题,四川邛崃、青神,浙江丽水、湖州等地成为社交媒体上被广泛推荐的观萤宝藏地,众多萤火虫爱好者们去往山林溪湖之间寻觅它的身影。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内地第一个专门从事萤火虫研究的博士付新华等多位专家告诉潮新闻记者,萤火虫对水质恶化和光污染非常敏感,因此萤火虫也被视为一类环境指示生物,其种群的生存状况与多样性,能反应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四川和浙江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温暖湿润的气候,成为萤火虫“用翅膀投票”选择的栖息地。

  萤火虫。记者 陶韬摄。

  这些“暗夜小精灵”提供了哪些情绪价值和生态价值?如何平衡保护与观赏的关系?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潮新闻记者前往亚洲最大萤火虫观赏基地所在地四川邛崃等地,探访萤火虫的秘密和追萤人的故事。

  8月出没的穹宇萤同步闪光好似“灯带”

  成都天台山建起萤火虫微博物馆,可白昼观萤

  天台山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夏夜清爽宜人,是国内著名萤火虫观赏基地之一。

  这个季节,肖家湾、正天台一带正是萤火虫的乐园。8月11日晚9点半,前来观萤的游客开始出动,寻觅草丛树木间“星光点点”汇聚成的“流光星河”。看着同步发光的数十只萤火虫,游客薛小川发出疑问,“确定这是萤火虫,不是树丛里的灯带吗?”工作人员向潮新闻记者介绍,在这个季节,游客看到的萤火虫大多是穹宇萤,雄萤栖息在藤蔓上以一个频率快速发光,吸引雌萤前来求偶和交配,看起来的确像是“萤光串”。

  在天台山旅游景区观萤的游客。记者 吴桑摄。

  一路走来,景区里稍显昏暗。该工作人员补充,萤火虫对光非常敏感,甚至月光很亮时它们都不喜欢出现。所以景区里萤火虫出没的地点,很少设置路灯,监控也改用红外线摄像头,生怕打扰了萤火虫,也影响游客的体验。

  在这里,每年4月-10月都是最佳的观萤时期,各个品种的萤火虫交替出现,林间飞舞的萤火虫也成为夜间游客来此的“最强吸引力”。据统计,今年6至7月,成都天台山旅游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17.7万人次;在节假日、暑期游客高峰期,单日接待游客量最高达1.2万人次。

  天台山萤火虫微博物馆。记者 陶韬摄。

  夜晚追萤,自然是夏夜的正确打开方式,但白日观萤也是别样的体验。在近日开馆的天台山萤火虫微博物馆里,特别设置了一处暗室,模拟黑夜的自然环境,让游客步入其中,就能在白天进入萤火虫的世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馆长曹成全的特别设计,也是微博物馆最大的亮点。无独有偶,在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萤火虫生态展示馆目前已被列入计划,预计2026年年底落地,届时也将可以白天观赏萤火虫。

  “其实不是所有的萤火虫都会飞。”天台山萤火虫微博物馆研学负责人曾祥焱正在给小朋友们上课,他从装满土的透明器皿里翻找出一只酷似毛毛虫的动物,介绍道,“这就是雌光萤,为了获得更好的繁殖能力而舍弃了翅膀,夜晚发光像是带着一串‘灯泡’行走。”曾祥焱继续用镊子夹出类似蚯蚓的动物,“萤火虫是以潮湿环境里面的一些软体动物为食的,比如蠕虫、蚯蚓、蜗牛等。这是马陆,雌光萤幼虫的食物。”

  曾祥焱展示雌光萤。记者 陶韬摄。

  曾祥焱说,孩子们在研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在微博物馆了解萤火虫的生活习性,还可以近距离接触、观察萤火虫,从小就开始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络绎不绝的游客,让不少人看到了“萤火虫经济”带来的商机。据了解,目前天台山景区内外有200余家宾馆饭店,能接待万余名游客,有的游客还变成了景区新住民,在此开设民宿、酒店等。

  曾祥焱的朋友万先生就是其中一员。“我现在已经算是大半个天台山人了。”万先生民宿“萤里青青”开在肖家湾附近,共有11间房,今年7、8月平均入住率约为70%,其中最红火的周六更是几乎全部满房。目前,万先生又有了新的计划,开始装修新的萤火虫主题民宿,预计数月后就能开业。

  “云起琚”附近的萤火虫。图源受访者。

  而在浙江德清莫干山风景区,也有一家因为萤火虫而火出圈的民宿“云起琚”。2015年,老板娘鲍红女在民宿附近的水杉林里发现了几只萤火虫,便产生了在民宿周边建立一个萤火虫基地的想法。她邀请生态专家和萤火虫复育专家前来指导,耗费三年,等到了水杉林中流萤成群,自此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今年夏天,商家和景区合作,还推出了适合亲子游的萤火虫生态探索、夏日友善萤光友善市集等,直接带动了景区周边村民的就业。

  在曾祥焱、万先生、鲍红女看来,因为看好萤火虫的吸引力,有着等待的耐心,才尝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甜头。

  寻萤时会在手电筒外套上红色袋子

  爱上萤火虫,他们成了“夜行人”

  萤火虫如同一盏盏“环境指示灯”,它们生活在河流、稻田、森林等草木繁茂、较为湿润的地区,对灯光干扰和农药污染非常敏感。于是,从事与萤火虫相关工作的守萤人、观萤人,已经习惯了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夜黑风高,暗窥小“虫”。

  这是天台山风景区萤火虫观察员高叔先与萤火虫做“同事”的第17年,这个“60后”已然习惯了每周3-4次昼伏夜出。在8月的一个夜晚,潮新闻记者也跟着他一起,夜访萤火虫。

  走到一处小溪,“萤火虫迷”高叔先将手电筒往溪流中一照就发现了一只幼虫的踪迹,他急于观察,差点跌到水里,“我最喜欢看萤火虫幼虫捕食蚯蚓,它们吃起来很费力,很有意思。我拍的关于萤火虫的照片和视频存满了几个手机,有时候我能拍通宵,它们休息了,天也就亮了。”

  高叔先时常在朋友圈分享观萤趣事。

  1993年,高叔先在天台山第一次见过萤火虫。2007年,景区探索将萤火虫打造为一张新名片,成立萤火虫工作队,高叔先报名成为其中一员。刚开始的几年,为了掌握萤火虫的习性,他每晚进山观察。17年来,高叔先从昆虫知识小白到成了半个“萤火虫通”,了解当地萤火虫的分布区域、种类、分布、出现时间、活动特点及习性等,萤火虫微博物馆里的标本中,大部分都由他搜集、制作。

  高叔先向潮新闻记者分享了独家观萤体验:4月野生鸢尾花开,成千上万的三叶虫萤在花间飞舞;5月白鹤花开,晚上去看萤火虫时花香沁人心脾;6月的大端黑萤和三节熠萤,喜欢飞在高大的树上去活动,一簇一簇,为绿树挂起了灯像极了圣诞树;7、8月的穹宇萤似“空谷繁星”。

  这个夏天,千里之外的浙江,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项目负责人、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原乡生态”)研究员蒋天沐常往临安和余杭的溪边、山里摸索。他告诉潮新闻记者,今年印象最深的一次寻萤体验,是今年6月底在余杭苕溪边调查时看到了几百只拟纹萤,“很是壮观。”


  “萤火虫是不喜光的‘暗夜小精灵’,但在野外又需要开灯照路,我会选择光亮微弱的手电筒,外面再套上一层红色塑料袋,因为红光对萤火虫的干扰较小。”蒋天沐的背包里装有采集管,遇到没见过的“新面孔”,就采集起来请专家辨别。

  “‘原乡生态’调查萤火虫,主打的是邀请公众一同参与,以此倡导生态保护理念。”蒋天沐介绍,2023年起“原乡生态”在杭州进行城市萤火虫调查,首先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广撒网”向公众征集萤火虫在何处出没的“情报”,从2023至今有约500位市民提供了消息,“2023年招募了志愿者同去调查,报名的多为亲子家庭。但今年去的地方较为偏僻,出于安全考虑就不邀请大家了。”

  去年11月,‘原乡生态’发布的首份杭州城市萤火虫调查报告显示,除了西湖群山中传统的赏萤热点法喜寺和云栖竹径之外,在植物园、西溪湿地、太子湾、铜鉴湖等地均有萤火虫出没,在三墩、良渚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发现!”蒋天沐告诉记者,这个发现刷新了自己和志愿者们对萤火虫的认知:印象里专属于乡间田野的萤火虫,却在繁华都市里也有秘密乐园!

  萤火虫从不说谎

  “流量体质”带来的过度关注或将引起伤害

  穹宇萤,为何这样取名?“意思就是闪光像苍穹宇宙一般壮美,这是我眼中我国最美的萤火虫,2006年在峨眉山可科考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物种。”命名者付新华解答了潮新闻记者的疑问。

  付新华拍摄的穹宇萤。图源受访者。

  付新华成立了萤火虫环保组织“湖北省守望萤火虫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在20多年的田野调查中,他采集了上万号萤火虫标本,发现并定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三叶虫萤等我国独有的种类。

  仲夏夜里的漫天流萤。图源受访者。

  萤火虫属实是“流量体质”,不仅以观萤为卖点的景区,有萤火虫出没的村庄一旦被网友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很快就会成为争先打卡的“小众观萤地”。

  萤火虫为何受欢迎?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一是物以稀为贵,有萤火虫存在的城市、见过萤火虫的市民毕竟还是少数,人们愿意为了一窥其真容走出家门;其二,公园20分钟效应、“zoo walk(动物园漫游)”走红无一不在说明大自然的吸引力,隐于自然环境中的“暗夜精灵”萤火虫也是充满治愈力的存在,它闪着光的模样也着实令人惊艳,提供的情绪价值不需多言。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这种“敏感”的昆虫,过度的关注和过近的距离,都可能成为它们的不能承受之重。

  “萤火虫不会说谎,它们如果感觉不舒服真的会消失。人类的不当活动其实是萤火虫最大的‘天敌’,还是应当让距离产生更可持续的美。”萤火虫爱好者青婷(化名)曾前往多地观赏萤火虫,多次目睹游客拿着扑蝶网前来、大喊大叫等不文明观萤行为,哪怕多位志愿者、工作人员在场监督,也很难时刻及时制止。

  不少商家在线上、线下售卖活体萤火虫。社交媒体截图。

  此外,业内人士向潮新闻记者透露,近年来,萤火虫种群又面临新的威胁----萤火虫贸易。潮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输入关键词“买萤火虫”,检索到不少售卖活体萤火虫的商家,以及购买萤火虫进行放飞、当作宠物饲养的网友。

  “‘萤火虫放生’至溪流,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入侵,也会破坏本地的淡水螺类的生物多样性。即使我的萤火虫繁育技术领先,我也不会进行萤火虫买卖。”付新华说,2023年颁布的新“三有”保护动物名录中,自己联合其他专家向国家林草局建议的11种萤火虫被列入其中。捕捉及买卖超过30只将入刑,从此,保护萤火虫有了法律武器。

  如何平衡观萤与护萤之间的关系?付新华建议,应该设置核心保护区和多个生态赏萤区,生态赏萤区进行轮流开展生态赏萤,避免同一个生态赏萤区受到游客带来的生态压力过大而崩溃。同时,应该注意文明赏萤,如不开闪光灯拍照,不捕捉萤火虫。如果盲目掠夺萤火虫资源,一旦萤火虫资源遭到了破坏,修复起来就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更高的成本。

  三叶虫萤。图源: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官微。

  付新华说,近年来浙江重视萤火虫保护,自己的团队在浙江丽水、嘉兴平湖、衢州开花等地均有相关项目。在观萤与护萤的平衡上,丽水九龙湿地国家公园就做了不错的示范。2022年,全国多地发生了极端干旱,丽水九龙湿地国家公园中的三叶虫萤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危害,种群数量下降了50%。第二年,九龙湿地国家公园选择取消每年3、4月份的赏萤活动,为萤火虫栖息地进行修复及复育留足时间。直至今年三月,公园内的萤火虫种群恢复情况较好,部分栖息地的萤火虫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了原来的80%,才重启赏萤季,“希望再用几年的时间,让萤火虫重新飘满湿地公园。”

  今年3月,付新华带领的研究团队的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揭开了萤火虫成虫发光器发育的关键机制,为发光昆虫的发光及闪光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次拉高萤火虫的关注度。付新华向潮新闻记者透露,最近在撰写一篇《自然通讯》的约稿,是发光器表皮透明化的遗传机制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发光器表皮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透明化以利于闪光的发出的分子机制。

  “了解萤火虫才能更好地保护,保护萤火虫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付新华说:“这份浪漫的事业,值得用一辈子去奋斗。”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萤火虫责任编辑:庞舒青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年来,赏萤成为热门话题,四川邛崃、青神,浙江丽水、湖州等地成为社交媒体上被广泛推荐的观萤宝藏地,众多萤火虫爱好者们去往山林溪湖之间寻觅它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