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20年和43年,两个书展和两座城

字体:
—2024—
08/22
08:22:38
2024-08-22 08:22:38 来源:潮新闻 执笔 赵茜 方涛 宋浩 蒋文俐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8月20日21点,上海展览中心华灯渐暗,再次恢复短暂的宁静,2024上海书展落下帷幕。闭馆前不到十分钟,还有读者匆匆赶来。

  同一天,距离黄浦江千里之外的广州,被很多人“俗称”为广东书展的南国书香节,也划上了句号,同样可见陆续赶来的读者。

  7天,1000多场线下活动,16万余种精品图书,近30万人次,线下图书销售总码洋4814.83万,这是上海书展刷新的纪录。

  200多个出版品牌参展,展销出版物、文创产品超30万种,入场人次、销售额再创新高;近800家媒体争相报道,媒体总曝光量超4亿次。这是南国书香节晒出的成绩。

  场场爆满的文化讲座,展位摩肩接踵的人流,每个集章点前排起的长龙,一家数口的组队式逛展……

  够大、够丰富、够民生、够热闹,也够多元。这是潮新闻记者在两大书展看到的共同景象。

  今年是上海书展的第20届,而南国书香节前前后后也已举办了43年,一个展在长三角,一个展在珠三角,两大书展长盛不衰的秘诀是什么?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一场书展,链接了读者和作者

  从黄浦江到珠江,每年八月,是两个城市最热的时节,满城书香总能为市民找到出门的理由。

  今年,记者注意到,在上海展览中心一角,有一方“上海书展回顾展厅”,简洁的展陈,不仅向游客述说着上海书展的前世今生,也承载着几代人的阅读回忆。

  时至今日,上海书展早已紧密地融入上海人民的生活,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在全民阅读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

  “20年前,逛书展的人主要就是来‘淘书’的。当时,实体书店都是原价售卖,而书展上可以打八折,早年在上海商城做过两届的书展,那时仿佛就像一个‘图书进货批发会’,许多书迷都是领着袋子来买书的。”记者遇到了从未缺席书展的董子源先生。谈起变化,他如数家珍。

  董子源坦言,对于出版社而言,上海书展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前可能是卖书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今,更像是来展示书的,甚至是来交朋友的。

  北京出版集团的老员工王显永,同样是上海书展的“全勤打卡者”。

  王显永告诉记者,经过多年运营,上海书展已形成了成熟、固定的流程。上海市民对书展的热情也在全国首屈一指。

  20年,对任何业态而言,都是一个值得回顾的节点。上海书展何以从一个地方书展,成为全国性的文化盛会,越办越精彩,越办越热闹?

  与上海书展一路同行的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答案:“20年来,上海书展和读者相互陪伴,不断成长,是因为上海这座城市尊重阅读、尊重读者、尊重作者、尊重出版人。”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南国书香节”的历史则更久一些。

  满打满算,这个辐射珠三角的阅读盛会已举办了43个年头。

  书展,链接的是读者和作者。

  到现场之前,顺着主会场活动一览表,就能找到上百个闪亮而熟悉的作家名字:刘慈欣、麦家、阿来、乔叶、葛剑雄、周国平、徐则臣、李敬泽、王立群、葛亮、秦明、八月长安、马伯庸、房琪、祝勇、蔡崇达……

  他们从书本上走向现实,面对面地用精彩的分享和文学的思悟,带读者们抵达一本本书深邃、广阔的“阅读之境”,场场火爆,可见读者所爱。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比如,在“人生就是解密——麦家读者分享会”入口处,志愿者一边拦着人,一边不停地给后来的观众解释:“如果没有预约的话,暂时不能进会场,如果后面有空出来的位置,再让大家进去。”

  麦家读者分享会上,一位特意从江西赶来的读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自己收集了很多不同版本的麦家作品,也是因为读了麦家的小说,才选择中文系就读,“这次来广州,我也带了我喜欢的麦家老师的作品,希望与他深入地交流。”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一场书展,链接了市民和城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文化熏陶一方人。

  在南国书香节上,粤味很浓。

  “听说2024南国书香节上有很多文学相关的话剧表演,孩子会对这种文学的呈现形式感兴趣,所以我带他来逛一逛。”广东省友谊剧院推出的“南国戏剧现场”,一名带着孩子的母亲说。目所及处,不少观众已经落座,他们围坐在舞台四周,等待好戏开演。

  据主办方介绍,南方歌舞团、广东省话剧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现代舞团、广州歌舞剧院等院团出品的多部原创精品剧作。央华戏剧、孟京辉戏剧工作室、赖声川表演工作坊、杨丽萍舞蹈工作室、焦媛实验剧团、开心麻花、一台好戏等“友谊剧院戏剧季”合作单位的代表剧目皆会在书展上亮相,开启一场场跨越文学与戏剧的奇妙对话。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另一边,书展展区也是“粤味”十足,走进馆内,不仅能看到广东省民间舞蹈“遂溪醒狮”和中国南方航空的特色文创,还能找到一些售卖文房四宝、广东特色茶饮的老字号,非常好逛。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当然,“粤味”也体现在“游戏+科技”展区,有游戏展商专门推出了“游戏中的广州”文旅科技联动项目及“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营地等创新项目,以数字化手段让市民在沉浸式互动体验中领略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无缝对接。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在上海书展上,是另一番沪味。

  以书为媒,上海书展同样也成为全国读者了解上海的一次文化之旅。除了上海展览中心主场馆,今年,上海还将书展的触角延伸至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利用散落在上海各区,各具特色的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推出“一区一特色”特色分会场,做强上海书展子品牌。

  比如,徐汇区的徐家汇书院推出“阅光宝盒”主题活动,成为海派文化之源的展示窗口;以“一书一世界”为主题的上海书展·闵行夜读周,则探索了跨界融合的阅读新体验;而在黄浦区,专为亲子家庭打造的“以书为马·读书仲夏夜”阅读新空间嘉年华活动,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亲子温馨;普陀区则以“游‘半马苏河’,品书香普陀”为主题,将上海的人文地理与书香紧密结合……

  立于场馆内外,透过一本本书籍,能看到这座城市的文学风骨,还有读不尽、阅不完的城市底蕴。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一场书展,链接了城市和世界

  世界的,才是恒久的。

  与上海和广州两座“国际范”都市相呼应,两大书展,也让我们看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多彩,看到中国这两座城市和世界的链接。

  南国书香节的现场,一位刚进入大学的志愿者告诉我们,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4南国书香节特设的法国馆让她印象深刻。

  法国馆内不仅设置了“遇鉴法国”区、“巴黎市集”区、“去凡尔赛”区、“和羹之美”区和“悠闲时光”区,还引入100多种法语图书,从不同侧面反映法国文化的创新精神和思想精髓。

  “逛展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书,是《小王子》的纪念版,里面有收集很多作者的手稿和插画,这本书设计得非常精致,而且它的封皮和包装很有纪念价值。阅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能了解到《小王子》创作背后的故事,还可以获得非常丰富的视觉体验。”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提起印象深刻的文学作品,她说:“里面一些书很有意思,我看到有些书是教我们讲广东话的,还有用广东话写得《三国演义》,因为我本来就是一名广东人,看到这些书就觉得很亲切。”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回到上海,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子项目,从2011年开始,上海国际文学周每年都与书展相伴,成为上海书展与世界文学沟通的一座桥梁。

  迄今为止,共有近300位中外作家、学者来到上海国际文学周,其中,包括4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而今年,上海国际文学周新增了“仲夏文学漫步:与国际作家共绘上海城市文化地图”活动,来自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外籍作家、艺术家打卡了上海图书馆东馆、长白228街道、洛克外滩源、上海外滩美术馆等上海著名文化与城市生活地标,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文化尺度。

  从黄浦江到珠江,无数读者在书展上聆听到了世界的声音,开启“阅见世界”的大门,世界文化也有了新的传播载体,让更多人看见文学的广袤与多彩。

潮新闻记者 蒋文俐 摄

  如今,广受全国关注的两大书展已落下帷幕,但爱书人与书的故事还在继续。

  有人说,写作者、出版人是孤独的职业。但刚刚落幕书展串联起了一个出版生态,以书为媒,这场文化盛会里,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想找的书和人。

  它们会不断向我们证明,好书永远不寂寞。

  送走最后一名游客,夜色中,记者走出展馆,一个个带着不同颜色工牌,相识的、不认识的面孔纷纷主动挥手告别,说道:“明年再见。”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书展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8月20日21点,上海展览中心华灯渐暗,再次恢复短暂的宁静,2024上海书展落下帷幕。闭馆前不到十分钟,还有读者匆匆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