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服刑人员为女儿绣制的旗袍嫁衣在浙江省非遗馆展出的短视频在网上热传。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文化人 艺塑新生——浙江监狱非遗主题作品展”展厅里,记者看到了出自服刑人员之手的上百件非遗展品。
作品背后,一个个关于救赎与希望的故事娓娓道来;高墙内外,一项项帮助服刑人员回归社会的举措有序展开。
近年来,浙江省女子监狱将非遗传承与教育改造相结合,让服刑人员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刺绣绣“心”
抚去戾气绣出技艺
杭州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悠久的蚕桑织造历史,滋养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女子监狱把丝绸文化作为服刑人员的改造文化,与省文化馆合作,引进刺绣师资,邀请浙江省文化馆的余知音为刺绣老师,帮助服刑人员磨砺心智、习得一技之长。
服刑人员何某初入监时,觉得刑期漫长、人生无望,在管教民警的帮助下,她开始接触刺绣。
“刚开始学刺绣的时候经常颈椎不舒服、盯久了眼睛还疼,再加上一开始很难把握色彩走向及物体刻画的细节,很受挫,经常想放弃。”何某表示,每每这个时候,民警和余老师就会耐心指导和鼓励她,看到余老师有时带病还坚持给自己上课,这让自己有了前进的支撑和动力。
“自从接触刺绣以后,感觉自己整个人都沉淀下来了,绣心修心,现在遇到事情也不像以前一样急躁,会更好地去思考解决。”如今,何某技艺的日益精进,不仅刺绣作品愈发精美,内心也收获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作茧自缚到破茧成蝶,这是蚕的一生。而这再生新我、蝶变展翅的过程恰好对应了服刑人员的改造过程。现在,刺绣组的服刑人员对未来充满着期待。
服刑人员王某告诉记者,自己的余刑还有4年,要继续打磨绣艺,回归社会后将家乡的民族绣与杭绣的结合,把杭绣融入产品中,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
“我要利用好在监狱学习的刺绣技术,将来在家乡从事相关工作。”服刑人员李某表示自己未来想要开家属于自己的刺绣小店,接接活、多陪陪家人。
以非遗指引“人生路”
让服刑人员重获新生
除了刺绣外,女子监狱还开设了桐庐剪纸、蒋氏旗袍、盘扣、萧山花边、扎染、盘纸等非遗课程。据女子监狱副监狱长施金烨介绍,服刑人员参与非遗创作,能有效激发她们的改造动力,全方位提升她们的劳动技艺、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
“我们希望服刑人员通过这种方式在心灵上得以净化,思想上得以转变,行为上得以矫正,从而产生向美、向善的内生动力,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自信和希望。”施金烨表示。
据了解,这并非是首次来自服刑人员的作品展出,2021年,来自女子监狱服刑人员的160余件艺术作品通过浙江省民间艺术志愿服务成果展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展出,2023年150余件作品在上城区文化中心专门打造的“潮起丝路 逐梦新生”修心教育精品展上展出。目前,正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的140余件浙江监狱非遗主题作品中也有39件来自女子监狱服刑人员之手,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近年来,浙江省女子监狱通过作品对外公开展出、推荐评奖以及刑释就业推荐等三方面增强服刑人员刑释后就业能力,使其刑满释放后能够更好地回归社会。
“比如我们目前正在积极联系服刑人员贺某户籍地的非遗中心,将该人员在我监技能改造的情况与对方做衔接,助力其出监后能在当地继续从事刺绣相关行业。”施金烨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