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中国淡水鱼都,千年“养鱼经”里添新绿

字体:
—2024—
08/29
14:32:16
2024-08-29 14:32:16 来源:潮新闻 记者 徐坊 通讯员 娄剑锋

  从高空俯瞰南浔大地,烈日照耀下的鱼塘波光粼粼,让人不自觉联想到徐迟先生笔下“水晶晶”的南浔。

  靠水吃水,千年如此。这里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1.44万亩,去年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占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10%以上。淡水鱼产量长期位居浙江省榜首。

高空俯瞰南浔,水网鱼塘密布。 受访者供图

  今年,这方鱼塘又有了新使命,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23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之一,获得项目资金1亿元,系全省淡水渔业唯一。

  所谓试点,就是要有示范性、典型性。梳理23个试点县区,不管是广东高明还是湖北潜江,都是有实力、有特色、有潜力的“蓝海”县域。业内人士表示,1亿元的支持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聚焦水产养殖绿色高质量发展,南浔如何养出一池好鱼?接下来又将如何发力?连日来,记者走进水晶晶的鱼塘边寻找答案。

  好水养好鱼

  走进南浔区石淙镇花园村的庆渔堂数字生态渔仓,100多个整齐排列的蓝色圆桶里,上千尾加州鲈鱼游得欢腾,丝毫不受高温的影响。

  “我们的鱼也住进了别墅,有空调、净化器、厕所,在最舒适的环境里,只管吃饱长大。”庆渔堂智慧养殖运营中心总经理沈国根说。

位于石淙镇的数字生态渔仓。 受访者供图

  看似普通的大圆桶,实则内有乾坤。每个桶里都有一套智能蜂窝池养殖系统,包括增氧盘、传感器、恒温机等。水不干净了会自动净化,氧气不足了就启动增氧。桶下的集中排污装置联通尾水处理系统,不仅能像抽水马桶一样通过圆周运动把鱼食残渣、粪便等收集到集污口定时排出,还能将养殖尾水净化后送回桶内,实现循环利用。

  好水养好鱼。沈国根说,原本要过年才能卖的鲈鱼,9月底就能上市。“单位立方米的养殖密度提高了,100个圆桶产量15万斤左右,价格要高出1/3。”提到收益,沈国根喜笑颜开。

  南浔人会养鱼,远近闻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生态循环种养模式——桑基鱼塘。

  然而,传统养殖模式也面临着养殖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弱等难题。比如当下的高温,就“烤”验着养殖户。水温升高,不仅会导致水中溶氧量减少,还会加快鱼类的代谢。鱼吃得多,拉得也多,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会迅速变差。他们常常通宵巡塘,生怕一个不小心造成损失。

  能否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水产养殖?

  “用技术手段提高水产品‘硬实力’。”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超说,绿色高效可持续性发展,是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淡水渔业的发展目标。

  为此,南浔制定出台了《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实施方案》,一方面开展全域养殖尾水治理行动,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跑道鱼、陆基圆桶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新模式,是渔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也是加快发展现代绿色渔业的有效途径。”张超说。

  菱湖镇射中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保护区。在这里,仍能看到“桑基鱼塘”原来的样子——澄澈如镜的万亩鱼塘被阡陌纵横的带状桑林分割成块,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形成闭环。

 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的“跑道鱼”养殖场。 受访者供图

  这两年,千年淡水养殖有了新模式——把鱼养在“跑道”里。2016年,零排放内循环养殖模式(俗称“跑道鱼”)还是个新鲜事物。农场主沈晓龙率先引入。

  3条“跑道”,每条25米长。前22米养鱼,装了推水增氧装置,让鱼跟着水流游动,24小时“跑步健身”;剩下的3米装上滤网,鱼过不去,但鱼的排泄物可以过去。

  “像不像给鱼建了个厕所?”被沈晓龙一说,还真觉得形象。“传统鱼塘,每年夏天和冬天都要吸污,费时费力。现在,我随时随地就可以吸污,轻松又高效。”

  更让沈晓龙开心的是,“活水养鱼密度更高,一条‘跑道’相当于7亩鱼塘,不仅能让产量增加20%左右,而且鱼的质量好、口感佳。”

  “跑道鲈鱼”逐渐在全国游出名气,还被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及全国特质农品。目前南浔已建成“跑道”496条,数量居全省第一。

  记者了解到,成为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后,南浔区还将选择在菱湖、和孚、千金等渔业乡镇开展示范建设,比如标准化池塘改造及养殖尾水处理设施提升,建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循环水养殖等项目,给渔业添“绿”。

位于和孚镇的浙江东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稻基桶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受访者供图

  圆一个“芯愿”

  作为全国著名淡水鱼养殖基地,南浔拥有30亩以上的规模养殖主体近千家,且养殖品种繁多,加州鲈、黄颡鱼、青虾、青鱼等名特优品种的养殖面积近18万亩。

  但发展瓶颈也摆在眼前——这么大体量的养殖规模,苗种却是“散装”的,比如鲈鱼苗来自广东,青虾苗来自江苏,黄颡鱼来自四川……

  “本地也有30多家水产育种企业,但规模都不大,且偏传统。”张超说,水产种苗被誉为“渔业芯片”,是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缺少国家级、省级以上种业龙头企业带动,意味着我们的渔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南浔如何利用优势,由大变强?

  2022年,南浔提出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围绕“三鱼三虾”,加快种质资源保护,加强育种创新,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当年,南浔区政府就和正大集团牵手,将后者在种苗繁育、养殖、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南浔养殖优势充分结合,共同打造淡水种业及配套养殖全产业链,推动实现年产加州鲈鱼苗1亿尾、罗氏沼虾苗10亿尾、黄颡鱼水花5亿尾。

  日前,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试验,企业联合高校培育的“全雄鲈”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相比雌性鱼苗,雄性鱼苗具有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等特点。”正大水产稽核总监顾文荣介绍,第一批加州鲈鱼试验体中,雄性鱼苗比例提高了20%。

正大水产(湖州)有限公司。 受访者供图

  加州鲈鱼是南浔第一大养殖品种,现有养殖面积6万多亩。眼下,研发团队还在正大生态养殖示范基地进行对比跟踪养殖,确保鱼苗雄性率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抗病率。第一批“全雄鲈”测产结果显示,存活率高达95%,并且体型更好、肉料比更高,经济价值也高。

  今年以来,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开发的思路,不断推动着南浔淡水种业全链条各环节提质增效。

  张超介绍,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的实施,将构建南浔区全新的“一谷三区五带”渔业产业格局。“我们将以菱湖、和孚、千金等重点渔业片区为核心,打造‘基础设施提标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水产加工引领工程、渔业服务保障工程’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渔业产业各环节的提档升级。”

  在此基础上,南浔还进一步优化水产品种结构。由区强村富民发展集团、区农业农村局、正大集团等共同组建南太湖种业研究院,开展饲料鳜鱼、罗氏沼虾、大口黑鲈等名特优水产品的育种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同时与淡水养殖相关的国内外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及行业领军人才等建立广泛合作关系,打造淡水养殖技术培训基地,开展人才培训服务等,促进南浔渔业高质量发展。

  相信不久的将来,南浔的种苗,也能“游”向全国各地。

 水晶晶的鱼塘。 受访者供图

  一条鱼的无限可能

  一条普通的草鱼,从鱼塘到农贸市场,只能论斤卖。但如果通过深加工做成酸菜鱼、水煮鱼、火锅鱼再推向市场,就能论克卖。

  由斤到克,对养鱼人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标,近年来,南浔从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从提升品牌附加值上下功夫。

  如何延长产业链?南浔浔味堂食品有限公司“一颗鱼丸勇闯长三角”的故事,在当地是美谈,也是标杆。

  作为目前南浔区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早在2006年,浔味堂就将菱湖、旧馆等地的淡水鱼加工成鱼丸推向上海市场。此后又通过与浙江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生产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还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配送冷链,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

  得益于这条“从田头到餐桌”的快速通道,劲道Q弹的鲜嫩鱼丸、喷香入味的烤鱼,甚至营养滋补的牛大骨,几个小时就送达长三角地区各大商超,8小时内就能端上百姓餐桌。

  数据显示,‌南浔区现有渔业从业人员4.5万。对于千千万万的小农户来说,对接大市场,总显得有些迷茫。

  “根据全国渔业绿色发展循环试点的要求,我们正全域打造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传承与文化发掘为一体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顾月洪说。

  水乡千金正加快建设长三角未来食品产业园,引来广东勇记水产等一批年产万吨水产品的加工企业,将渔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精深加工产业优势。

  眼下,勇记水产项目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10月投产,“我们养的鱼可以在家门口直接加工成鱼片出售,再也不用担心行情好坏,收益更有保证。”养了30多年鱼的养殖户老沈充满了期待。

  “中国淡水渔都”菱湖镇则走起品牌化路线,因地制宜提升水产品附加值。

  菱湖淡水养殖历史源远流长。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范蠡便在此地筑塘养鱼,并著有《陶朱公养鱼经》。近几年,当地持续擦亮“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故里”名片,不仅常态化举行“浔味菱湖 百鱼年宴”等渔事文化节庆活动,申请渔都百鱼宴、菱水渔、菱湖渔都等商标,还依托渔都渔业科学研究中心,构建数字渔业大脑,建成集培训、检测、交易、矛调、创客、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智慧渔业平台,形成“产、学、研、供、销”贯通的渔业全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全镇淡水养殖面积8.4万亩,渔业年均产量超9.17万吨,渔业年产值达21.9亿元。

  近日,由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市农科院、南浔菱湖渔业协会、湖州桑基鱼塘协会等5家单位联合发起的湖州市范蠡渔文化与绿色渔业学会在菱湖镇成立。“我们集聚了全市的渔业科技、渔文化工作者,科技攻关、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一批资源节约型、种养循环型、绿色生态型生产模式和实用技术,挖掘渔文化资源、设计渔文化载体、讲好渔业品牌故事,探索解决当前水产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助力绿色渔业高质量发展。”湖州市范蠡渔文化与绿色渔业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陶忠华说。

  两千多年前的湖州桑基鱼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如今,传承绿色生态理念,中国淡水渔都的千年“养鱼经”即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桑基鱼塘;全雄鲈;渔业;南浔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靠水吃水,千年如此。湖州南浔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现有水产养殖面积21.44万亩,去年水产品总产量23.1万吨,占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10%以上。淡水鱼产量长期位居浙江省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