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掘地三尺”看绍兴,这座古城有意思

字体:
—2024—
09/06
08:16:10
2024-09-06 08:16:10 来源:潮新闻 执笔 朱银燕 王啸

  绍兴古城什么样?街巷交错,小桥流水。这是地表以上。

  掘地三尺再看,绍兴古城又是什么样?六尺,九尺,十二尺呢?

  2023年以来,绍兴考古经历了一次大暴发。一年左右,这里开展的考古项目,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22年,当地开展考古项目的总和。

  亭山、大湖头、恂南、稽中……频密的考古发掘,掀开了一层又一层不同年代的历史,金戈铁马覆盖着鸡犬相闻,勾栏瓦舍遮蔽着府台衙门……不断拼凑起绍兴古城在不同时期的模样。

  无法穷尽绍兴2500年建城史,但是从一次次考古发掘中,我们看见了一个鲜活的古城。

  稽中遗址出土的黑陶豆。共享联盟·绍兴 周梦琪摄

  翻阅

  考古是什么?有时候像是在翻阅一本书,以大地为本,一页一页往下翻,窥探历史的注脚。

  在稽中遗址发掘现场,我们就看到了一位“翻书人”——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罗鹏。夏末秋始的绍兴,依然闷热难耐,罗鹏正在工地现场,让工作人员对着保鲜膜里的东西喷水。

  六朝时期砖砌水井。图片来源于浙江文物公众号

  稽中遗址的这本书,已经翻到了2500年前——古越国时期。例证之一,就是五六米深的基坑里,保鲜膜下一节节木头。地下的木头,有什么特别的?“你看,它们都是方方正正的,显然是人工加工过的!”有24年考古经验的罗鹏,对很多瓷器、铜器的出土,都没有那么兴奋,但是这堆“烂木头”可不一样。

  起初,罗鹏以为木头来自墓葬群,有的木头中间还有“牛鼻孔”,这些在印山王陵、香山大墓等越国高等级贵族墓中有发现。但是随着木头越来越多,他们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了。

  “你一个木柱一个木柱地看,可能会觉得杂乱无章,但是这些木柱的排列其实是有规律的。”发掘现场,罗鹏后撤几步,然后一字一顿地说,“这是一个大型木构建筑基址。”

  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此前绍兴已经对外公布: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大型建筑基址。其背后的意义在于,绍兴2500年建城史,有了实证。

  在稽中遗址这本3000多平方米的大书中,罗鹏翻阅过的,不止这一页。从上往下翻,第一页,2米深,隋唐时期的越窑青瓷冒了出来。第二页,看见了六朝时期瓦板、筒瓦,筒瓦是什么?就是那种大型庙宇、宫殿的屋顶上,常能看到的圆柱形的瓦。再往下翻一页,是汉代的瓦片,其中也有筒瓦。最后那一页,才是战国时期的原始盅瓷和瓷片,以及越国建筑基址……从战国到唐代,这里都有着频密的人类活动痕迹,直到把书页翻到今天,稽中遗址所在地,仍然是绍兴的繁华所在。中国的古城不少,很多原城址已废湮动迁。但是绍兴,仍在存续着、发展着。

  稽中遗址出土的水晶环。共享联盟·绍兴 周梦琪摄

  解码

  说考古是翻阅一本书,有时候还是“轻视”它了。在众多的符号、文字、造型前,说考古是在破译一本密码本,或许更合适。

  看见,只是考古的第一步。遗留数千年的文物,往往只需只言片语,就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汉代墨书木刺。图片来源于浙江文物微信公众号

  “会稽”“山阴”,看到这两个词,首先想到《兰亭集序》的请举手。对绍兴的考古人员来说,这段时间,这两个词的意义,可太大了。在稽中遗址考古现场,人们发现了古代名片“木刺”。“小木片已经碎成好几片,有几个字找不到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用手指比划着。可偏偏就是那么巧,“会稽”和“山阴”两个词,被清晰地辨认了出来。它以实物证明,汉代之时,“会稽”“山阴”地名就已存在。这是目前绍兴唯一出土的汉代木刺,也是目前汉代唯一出土的能证实“会稽”“山阴”地名的文物。

  稽中遗址诉说着绍兴的自古繁华,更多被发掘的文物和遗址,则让我们对古时绍兴和古人生活,有了更为准确、感性的认知。

  宋代越窑青瓷盏托。绍兴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一只“咖啡杯”出现在了上虞孔庙遗址发掘中。孔庙是千年前的学宫,也是科举时期,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而这只出土的越窑青瓷盏托,正是用来放杯子的。知道了用途,学子们的精致生活,也跃然眼前:学宫前,绍兴书生们围在一起掬盏谈学。当然,杯子里装的,肯定不会是咖啡。

  在上虞孔庙遗址中还有个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出土了大量南朝、唐代的铜钱。学宫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钱?那就要从它们发现的地方去推测了。发现铜钱的地方,除了普通地层以外,还有两个特别的所在:小瓷罐,或许是学子们存生活费用的;另一处,则是在泮池(也就是池塘)遗迹里发现的。或许,古代学子,在考学前,也有向池中扔硬币许愿的习惯。

  严密的考古工作,还让我们看见了2500多年前,越国的一群筑坝高手。根据文献的记载,越国曾在山麓冲积扇、沼泽平原和沿海地区,兴建了山塘、运河、海塘等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为兴越灭吴提供了后勤保障。去年9月至今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绍兴地区展开古代水利专项调查。果然,这次考古,共调查确定水坝25处,其中属于越国水坝的11处,经碳十四测年,均距今2500年左右。顺带说一句,这一次还发现了距今4700年左右的里木栅处水坝,几乎与良渚同龄。

  元代龙泉窑青瓷佛首。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除障

  有两句话,曾在绍兴的考古人中流传:

  一句,是文史专家的玩笑:在绍兴挖到“宝”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没有挖到“宝”才奇怪。

  还有一句,是来自前辈的告诫:在绍兴搞建设,一定要多加小心!

  两句话连着读,就从兴奋自豪中,读出了点谨慎的味道:满地都是宝,究竟挖,还是不挖?看看历史数据就明白了:1949年至2022年,绍兴市域的考古项目300余项;2023年6月至今年5月,绍兴市考古所共开展考古项目有274项。去年以来,绍兴似乎越来越敢挖宝了。究竟破除了什么障碍?

  李龙彬说,首先要归功于浙江省去年实施土储考古前置政策。这一政策,简单来说就是在地块储备开发前,通过开展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确认地下是否有重要文物,有效避免地下存在文物遭到施工破坏。去年,《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正式印发实施,实现省域范围内,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覆盖。

  “绍兴文物资源丰厚,相较于以前,考古前置工作使得我们发现文物的概率大大增加,变被动为主动。”李龙彬说。他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先后主持或参与的考古项目有近百项。两年前,48岁的李龙彬从沈阳开车长途跋涉20多个小时,来到绍兴考古所工作。

  而李龙彬之所以愿意来绍兴,与当地一直在争取的独立考古发掘资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这,也是近一年来,绍兴考古大暴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绍兴没有专业的文物考古队伍,也没有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考古发掘资质,守着地下的宝贝,却无从下手。于是,两年前,按照资质申请的诸多条件,绍兴开始精准破题。2023年,绍兴成为浙江首个拥有考古发掘资质单位的地级市。

  有政策、有资质、有人才,凑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绍兴,终于放开手脚,从大地上、山林里、河塘边,小心撕开一片一片土层,让数千年历史露出了本来模样。

  “掘地三尺”看绍兴,这座古城,真的有点东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绍兴;考古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2023年以来,绍兴考古经历了一次大暴发。一年左右,这里开展的考古项目,几乎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22年,当地开展考古项目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