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小男生得了“皮肤饥渴症” 医生给出的处方是多抱抱

字体:
—2024—
09/27
14:45:49
2024-09-27 14:45:49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胡宁

  大家平时会出现的饥饿口渴情况,皮肤也有,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叫“皮肤饥渴症”。其不作为疾病的诊断,背后所体现的是小时候依恋关系的缺失。在精神心理科,有这种表现的孩子非常多,但往往没有被家长所重视。

  出现严重多动问题才就诊

  最近,温州市中心医院精神卫生科医师郭曾接诊了一名7岁男生成成(化名)。一进入诊间,家长便一脸焦虑地说,老师已经多次联系他们,说孩子的问题不小。

  郭曾注意到,与家长的担忧相比,成成却表现得不以为然,在诊间不停地走动,跟他说话,他也像没听见一样。成成是一名一年级新生,从入学到现在,他就不断表现出多动问题。家长说,成成平时在家话不多,别人跟他说话,他总是一副害羞的表情,并且有啃手指的习惯。

  郭曾将家长请到外面,单独与成成交流。起初,成成就是乱跑,对于郭曾的问题也不理会。可说着说着,成成便坐了下来,认真回答起郭曾的问题。通过交流,郭曾了解到,成成小时候便由外地的爷爷奶奶照护,直到快要上小学,才回到父母身边。成成说,已经很久没见到爷爷奶奶了,特别想他们。还说现在放了学就要去托管班,爸爸妈妈只知道问学习。

  再通过与家长的沟通,郭曾了解了导致成成多动的原因,因为与父母之间缺少稳定的依恋关系,出现了皮肤饥渴症,引发了心理问题,进而导致各种注意缺陷和多动的表现。郭曾建议成成父母多给孩子一些拥抱,多关心孩子的情绪,与其建立亲密关系,将成成对爷爷奶奶的依恋关系慢慢转移过来。

  多一些抱抱与亲昵

  皮肤饥渴症描述的是一种因缺少爱抚而产生的心理需求状态,并不能作为疾病的诊断。

  郭曾表示,有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对于触摸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事实上,触摸也是一种沟通的“语言”,它可以传达一系列的情绪。如果小时候缺乏父母的爱抚,孩子渴望拥抱、亲昵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稳固的依恋关系没有形成,那么他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出现自卑、怯懦、嫉妒以及欺软怕硬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也很难与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进而出现人际关系障碍。

  “临床上,有着皮肤饥渴症的孩子太多了,并且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郭曾介绍,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啃手指等表现,而大一些的孩子,像中学生则会表现出孤独、不信任关系等情绪,会被排挤、孤立。

  皮肤饥渴症是可以避免的。郭曾说,孩子在3岁前,是形成亲子依恋的关键时期,所以首先建议妈妈从母乳喂养做起,母亲在抱着孩子哺乳时,其实是给孩子一定的安抚作用。需要离开孩子时,不管他听不听得懂,都要告诉他,父母要离开,多久会回来等。这是在跟孩子保持联系的状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种状态要一直持续下去,并且是高质量的联系状态。比如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要多陪伴,多问问开不开心、心情好不好。如果离开孩子的时间较长,可以为他找一个可以依恋的替代对象,如宠物、小伙伴等。

  郭曾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不要羞于表达感情,更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平时要多给孩子爱的抱抱,通过肢体接触,让他们获得安全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皮肤;饥渴责任编辑:徐茜茜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