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酒红色的盒子,一枚沉甸甸的金牌印刻着长城和北京亚运会的标志。
过去34年,金牌表面已有些暗沉,但陈昌川关于北京亚运会的记忆依旧深刻。
陈昌川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获得的金牌。记者 俞刘东 摄
在陈昌川看来,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去年举办的杭州亚运会,体育盛会带来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发生着。
34年前,代表中国赛艇队夺金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浙江有“赛艇三杰”,陈昌川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他是浙江赛艇队年龄最大的队员,拼劲却是最足的,吃苦能力也数一数二。
1988年,北京亚运会前的全国选拔赛中,陈昌川以拔尖的成绩入选中国赛艇集训队,并成功拿到亚运入场券。“当时我们的目标就是拿到金牌。”
两年里,陈昌川几乎每天都在训练。“冬天在广东,夏天就回到举办地北京,过年也没有回家。”陈昌川说,赛艇运动夏天晒冬天冷,训练条件也很艰苦,广东梅雨季节时,每天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换下,但常常是一两天也干不了,又穿在身上。而现在条件越来越好,烘干机等设施设备已经很常见。
北京亚运会前夕,陈昌川和队友们一同乘坐大巴车来到位于北京平谷区的比赛场地。
一路上,车窗外浓厚的亚运氛围他还历历在目,到处都是吉祥物熊猫“盼盼”的海报、装饰,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喜庆热烈。
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综合性体育盛会,作为运动员出征赛场,心情很激动,同时还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能够创造出辉煌成绩,为国争光。”陈昌川说。
他还记得,当时的赛艇项目一共有3名浙江运动员。比赛当天,他们身着红色背心,黑色半裤。现场人声鼎沸,号令一发,众人拼尽全力,默契配合。
当赛艇到达终点线的一瞬间,看台上传来热烈的欢呼声,他们获得了8人单桨有舵手赛艇冠军。
站上领奖台,8名桨手和1名舵手佩戴着金牌,高举鲜花,留下了珍贵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那一刻觉得这辈子满足了。”陈昌川说,虽然当时中国赛艇水平在亚洲已经达到领先,但是要拿世界冠军,还没有想过。
1993年,27岁的陈昌川从浙江赛艇队退役,但他依然关注着中国赛艇赛事。
“不可同日而语!” 陈昌川说,30多年来,中国体育健儿的水平越来越高,中国获得的金牌数量越来越多。
他清楚地记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赛艇选手打败欧美赛艇强国,获得女子四人双桨冠军,中国赛艇从此实现该项目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当时比自己拿到金牌还要开心。”陈昌川笑着说。
从北京到杭州,体育盛宴推动全民健身热潮
其实,陈昌川退役后,依然没离开他最热爱的体育圈。
“黄龙体育中心建设工程启动,我就被分配到这里工作,一晃都20多年了。”陈昌川现在是黄龙体育中心游泳健身活动部副部长,就在包玉刚游泳馆工作。
33年后,他再次走进了亚运会赛场,而身份从运动员转变为工作人员。杭州亚运会期间,他作为亚运会黄龙场馆群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反兴奋剂的相关工作。
受访者供图
作为浙江人,这次亚运会是在“家门口”举办的,对他来说意义更加不一样。“有种作为东道主的感觉,特别有荣誉感。”
杭州亚运会开幕前,黄龙体育中心还进行了升级改造,陈昌川见证着这里一天天旧貌换新颜——黄龙体育中心场馆群承担足球、体操及水球3大类5项比赛的任务。水球比赛场地是特地搭建的“拼装泳池”;黄龙体育中心体育场引进了国际领先的锚固草坪系统,看台座椅间环绕着两道LED环形屏,在国内是首家;可容纳8000多名观众的体育馆新增可升降的巨型斗屏,科技感十足……
“现在的亚运场馆建造得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美观。”陈昌川说,“看到浙江把亚运会办得这么精彩,我也打心底里感到自豪。”
回想起他刚来时,黄龙体育中心还是一片荒凉的农田,眼看着体育场、体育馆、老年活动中心等建筑拔地而起,进而成了杭州的一大体育地标。
陈昌川说,这里的变化太大了,但最大的变化还是全民健身的热度。“之前周边没有运动场馆,现在每年有上百万人走进黄龙体育中心锻炼,光是到包玉刚游泳馆的就超过30万人次。”
杭州亚运会闭幕后,全新改造升级的黄龙体育中心不仅赛时辉煌,赛后热度也更高了。
包玉刚游泳场人气火爆。记者 俞刘东 摄
“现在来体育场空中跑道散步、慢跑的人每天都有很多,还有不少人来室内体育馆打篮球、打羽毛球。”陈昌川说,刚刚过去的巴黎奥运会让浙江“包游区”火了,推动着游泳的人气持续火爆,如今学游泳的人,小至五六岁,上到六七十岁。
他感慨,从北京亚运会到杭州亚运会,不变的是体育拼搏的精神。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山河共庆,家国同梦。来潮新闻 分享“小家”的幸福故事,让我们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一起为祖国送上祝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