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字体:
—2024—
10/06
21:33:42
2024-10-06 21:33:42 来源:潮新闻 记者 郭闻

  1

  秋高气爽,重阳节快到了,这是一个合家团圆、祭祀先人、祝福老人的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一大半与祭祀相关。要么祭祀天地,要么祭祀先祖,比如清明、端午、冬至,还有现在局限于部分地区的寒食节、中元节;就算一些节日与节气相关,但随着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过节的仪式中也都会包括祭祖的内容,比如春节、上巳节。

  但在这众多传承几千年的节日中,独有一个节日,发展到今日,独为一个人群专享,这就是重阳节。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重阳节是起源最早的节日之一,据传起始于上古,源自天象崇拜。在上古,在缺乏科学认知的情况下,人们具有多元化原始崇拜,崇拜天地、山川、灵魂、自然生灵以及树木、火等等。所以,人们朴素地相信,雨雪电雷都有神灵管辖,丰收歉收都有天定。所以在上古时代,秋天农作物丰收之时会祭天、祭祖,以感谢天帝、祖先恩德。那时重阳节的含义还比较单一,是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据《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历法的制定,重阳节祭祀的日子就定在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因为古人认为,“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是个吉祥的数字。

  那为什么发展到后来,它会成为一个敬老的节日呢?

  2

  首先就在于这个节日的日子是九月初九,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最大数,又因为谐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在古代,因为物质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水平低下,仅只有三十多岁的平均寿命,所以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在所谓的康乾盛世,第一次举办千叟宴时,便是以65岁作为参加宴会的标准,后来乾隆时期还以60岁为标准。

  更重要的,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孝文化的主线,以孝治国的理念贯穿两千多年。所以重阳节逐渐演变成一个感恩敬老、祈寿的节日也就不奇怪了。

  重阳节的全面普及是在秦统一后,三国时已有明确的“重阳节”称谓;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很多节日都在这个阶段有了明确的定义、礼仪和风俗,重阳节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会看到许多唐朝诗人写了大量的重阳诗,脍炙人口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等。

  这些诗句和典籍,让我们得以了解从古至今的重阳节习俗。一些流传至今,比如登高,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还因为祭祀要建高台、山岳崇拜等原因,所以重阳要登高。很多诗人甚至直接将“登高”二字写在了重阳诗的标题里,比如王勃的《九日登高》,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等等。

  而一些已经失传的风俗,可能还在极小的个别区域内流传。比如插茱萸,古代重阳插茱萸的意义,与端午要插艾蒲一样,最初都是为了避邪、驱虫防病,因为重阳插的吴茱萸有止吐泻的功效,还被古人制作成香囊佩戴。后来就渐渐成了一种仪式。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就记有一则志怪小说,描述了重阳节这一习俗的来源,说是汝南一个叫桓景的人随费长房游学,有一年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灾祸,最好全家人佩戴朱红色香囊,里面盛放茱萸,系在手臂上,去登高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避开灾祸了。”桓景赶紧照办,那天回家后,发现家里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了。费长房说:看,它们替你挡了灾。从此后,大家都会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所以,古人诗中有许多关于茱萸的描写,比如最著名的就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有“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等等。

  3

  讲到这里,大家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重阳这个节日的重视了,因为它不仅寄托了人们对家人最朴素的思念,对先祖最朴素的怀念,还有对长辈的尊敬慕儒之情。

  在中国,千百年来的道德教化和以孝治国的背景,对长辈的孝早已深入骨髓,虽然在当下,我们不再像古代那样有什么千叟宴,有什么“举孝廉”,但是我们有了更好、更理智、更有效的方式敬老、尊老、养老、助老。特别是在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其实这一些就是当下最好的孝文化表现形式。

  据民政部发布的《202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占总人口的15.4%,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相当于全球每4个老年人就有1个中国人。而据我省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底,浙江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达1340万人。预计到2025年,浙江省户籍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000万人,占浙江总人口比超过三分之一。

  所以,老年孤独、养老压力、体面养老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相比于传统养老模式,一些更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琐事帮扶需求等的新型养老模式兴趣,体现人们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敬。

  去年11月份,29岁的潘婷搬进了杭州滨江区五星级养老机构阳光家园,推出了陪伴型养老项目“多代同楼”,年轻人以每月陪伴结对老人不少于10小时的志愿服务方式,获得免租入住养老院的资格,每月仅需支付300元管理费。相较外面同等条件租房每月1800元的价位,入住养老院让年轻人觉得“性价比挺高”。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但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得到了帮助和照顾,比如学会了使用手机、电脑,去医院时有人陪伴等,更重要的,极大地减轻了孤独感,与年轻人的交流更是让暮年生活增添了许多新鲜感和乐趣。这样双向互惠的养老院陪伴养老模式,正在全国各大城市里默默出现。

  而在南京,“互助时间”方式也在试行着,平台以“服务时间”为媒介,通过“低龄存时间,高龄取服务”降低养老成本,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然后在未来,现在的低龄老人因为曾经赚取的服务时间,也能接力获得别人的服务。在未来老年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这种互帮互助的模式想来势在必行。

  而前些年大城市悄然兴起的好朋友间的“抱团养老”模式,在经过各种形式的磨合后,由粗糙转向成熟,曾经的龃龉随着不断完善而消失。

  养老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今天的老年人,也曾经有过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今天的年轻人,有一天也会步入老年。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也是国事。这就是这个时代,重阳节所赋有的新的意义,“重阳节快乐”不止是一句口头上的祝福语,它的价值在于不断探索养老新形式,以满足我们社会所需,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理想,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重阳节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