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9日讯(记者 来逸晨 张苗)会稽山脉、鉴湖旁,古香榧树、古桂花树成群而立,围拥着1500余岁的“中国香榧王”和千岁“中国桂花王”。风吹而过,树影婆娑,仿佛静静诉说着以百千年为计的时光故事。
最新公布的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包括散生122.13万株、群状386.06万株。其中,浙江拥有27.5万株古树名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绍丽金杭古树多
9月23日至30日,是一年一度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
浙江11个设区市中,绍兴市拥有的古树名木最多,达92597株,超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拥有“会稽山古香榧群”“大香林古桂花群”两大全国“最美古树群”。
此外,丽水、金华、杭州的古树名木资源也较为丰富。若以县域为单位来看,拥有古树名木数量超过1万株的分别是诸暨、柯桥、嵊州、临安。
怎样的树,才称得上“古树名木”?
古树指的是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当它们相对集中生长,每公顷达到一定密度,就形成了“古树群”。名木,则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两者一衣带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年是我国开展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的第三年。这些扎根于岁月深处的奇迹生灵,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
精心守护每棵名木
如果地球上再无同类,该是多么孤单?这滋味,恐怕,只有普陀山岛慧济寺西侧那棵百年野生“普陀鹅耳枥”知道。
好在在省林业局指导下,当地人精心守护,科研团队不断围绕其开展人工种苗繁育、野外回归等研究,甚至让它的种子搭乘火箭进入太空,在宇宙空间站进行诱变育种试验,增加其遗传多样性。
如今,它的子子辈辈数量已拓展近4万棵,并从舟山“出走”至三亚、大同、昆明等地,进一步“迁地保护”。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杭州临安天目山山脉、野生植株仅存5株的“天目铁木”身上,如今“天目铁木”已增加至3500棵。这两种浙江古树,曾经是人们口中的“地球独子”,在普通民众、基层护林员、科研工作者等人群的合力保护下,终得以开枝散叶,绵延而不绝。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下,浙江的每一棵古树名木,都“老有所依”。
打开“浙江省古树名木地图”,各地古树名木的信息都已“上云入库”,“一树一策”,实现“一表管理、一图尽览、一键查询”,并对其生长环境、管护措施、认养捐赠、问题清单等情况进行智能化的定期监测,动态管理。
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复壮,浙江构建起多元化机制。
定海在全省首发“古树数字化认养”小程序“云迹古树”;杭州市在天目山建立了“古树名木司法保护基地”;柯桥建设多光谱检测站,对接气象站数据接口,对古树群实时进行种植建议以及灾害预警……据统计,2016年以来,浙江各地已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4亿元,救治复壮古树名木3.8万余株。
建起300多个文化公园
古树名木保护,浙江重视已久。2016年起,浙江率先全国推广古树公园建设。去年起,浙江省林业局相继分两批次认定177个各地近年来陆续打造而成的省级古树名木文化公园。目前,共有300多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分布在浙江乡村大地。
在磐安县盘峰乡大岭头村,7株柳杉、5株枫香、4株红豆杉、1株苦槠等组成的古树群,成就了村口别样风景。当地围绕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农村闲置楼房成为炙手可热的“共享农屋”,每年为村民创造12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
在银杏观赏季,义乌市大陈镇红峰村银杏古树文化公园一天能吸引1.2万人次到访,每月能为村集体创造20万元的经营性收入。
“古树里面,藏着未来。”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郑炳松说。作为本次宣传周浙江“守树人”代表,曾参与“普陀鹅耳枥”保护,他说,守住古树,对未来人类健康,对接下来食品、药品领域的突破性开发深有意义。
郑炳松在浙江农林大学推动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与瑞典、法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古树基因保护国际化合作研究。
与此同时,他还围绕浙江古香榧、古山核桃等古树群开展基因挖掘,探究其产量和品质性状形成的背后调控机理,进而“有的放矢”调整生产措施,推动浙江香榧产业、山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不久前,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的香榧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度解析了古香榧中的一种物质——“金松酸”的生物合成分子和进化机制。“研究表明,这是一种促进大脑发育的物质,对于帕金森症等相关疾病的机理与治疗有着特殊意义。”郑炳松透露。
古树名木,是现代社会珍贵的存在,有生命的文物、活着的时光坐标。它们会在一代代人的接力守护下,指向遥远而美好的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