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相“石 ”于建德

“浙人之源”上演“挖呀挖”的新故事

字体:
—2024—
10/15
07:58:11
2024-10-15 07:58:11 来源:杭州日报 记者 史俊杰 胡月华 建德微融圈 尚飞

李家出产的肋鹦鹉螺。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一辆又一辆满载游客的大巴从四面八方开往一个目的地:建德市李家镇。那几天,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策划的“乡村化石文化活动周”在此举办,现场展出近千件化石标本、400余件化石元素文创产品,6天吸引了5000多人次前来“打卡”,探索并欣赏这些埋藏于岩石之中的“生命传奇”。

  李家,这座被称为“浙人之源”的山中小镇,半个多世纪前便因发现“建德人”遗址而闻名。如今,小小的化石又让这片饱浸历史的土地二度“出圈”,成为全国化石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退休后从北京到大山 杂志主编“挖”出化石科研价值

  北有千里岗山脉,南有龙门山山脉,李家镇稳卧“C位”,其周边四座山峰更是以龙、凤、龟、麟命名,每天清晨,小镇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颇有几分仙气。

  “刚到李家镇时,我就被连片的石群和奇特的石头景观所吸引,尤其发现这里竟然还有丰富而独特的黄铁矿化菊石等古生物化石,更让我挪不开眼了。”郭建崴说。

  作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化石》杂志主编,61岁的郭建崴退休后从北京来到李家镇,成为建德市首批文化特派员之一。

  “文化特派员每年驻村100天,他是想待300天的人。”郭建崴对化石的热爱,让镇里的工作人员感慨不已。

  对于李家镇化石的价值,郭建崴如数家珍:“这里有二叠纪的生物群,有侏罗纪的植物化石,还有浙江省内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化石,属于比较系统的生物群落,作为一个珍稀化石宝库,它的研究价值很高。”

  针对李家的“宝藏”化石资源,他提出“以石为媒”的理念,通过举办化石相关主题展览、联动研学活动等方式引流。目前,他已对接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负责策划展览方案、编写陈列大纲、组织展品等事宜。

  开了16年“石头盲盒” 苗族修复师“挖”出化石本来面貌

  戴上专用手套,拿起气动笔,李刚又在“飞沙走石”中开始了自己的一天。48岁的他来自贵州,是一位苗族化石修复师。

  “这可能是冥冥中注定,我姓李,来到李家,也算是回家了。”作为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员,李刚自2008年接触化石修复后,16年来一直从事古生物化石修复工作。

  李刚回忆第一次来李家镇,靠资料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找到“建德菊石”化石的地层剖面,在不断敲击沉积岩石块中,当第一枚保存完美金光闪闪的菊石出现在眼前时,他感觉化石两亿多年的等待,仿佛只为了他的到来,“我想,我得留下来打开这片神秘土地,讲述它们的故事,这是前世的约定。”

  这一留,就是三年。三年来,李刚不是在野外起早摸黑寻找化石,就是在工作室一坐好几小时地修复化石,老花眼镜和护腰成了他工作时的标配。村里的村民开始也颇为纳闷:这个人怎么每天去山里挖石头,回来又背着一堆大大小小的石头回家。直到后来,村民们发现在李刚的巧手下,这些石头成了传说中的“化石”。

  说起化石修复,李刚说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化石修复法就是喷砂,拿气动笔对着石头一直喷,加速石头风化速度,露出藏在岩层中的“精灵”,“化石修复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心。你一个人坐在那里,首先你是孤独的,其次你面对的是不会说话的石头,你得静下心去一点一点剥离,不能有一丝心浮气躁,否则很容易破坏化石。”李刚说,化石修复师就是为了还原化石本来存在的自然面貌,所以必须一丝不苟。

  三年来,他在李家镇修复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石大大小小已有1000多件。

  开辟特色亲子路线 浙大企业家“挖”出化石研学基地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距今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的古生物长什么样子吗?”面对着一张张好奇的脸孔,研学老师正在耐心地讲解。作为杭州首个全国“三星级”地质文化镇,李家镇从一开始就把“科普研学”作为盘活地质与化石资源的重要手段。

  作为研学路线开发方,“化石”这一主题一度难倒了王江涛。作为杭州乐学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他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小伙伴们在教育培训、研学旅行领域已有十余年的经验。“化石研学路线之前真的没做过,它的难度在于,一方面是要把化石的知识用小朋友的视角介绍给他们,另一方面还要有专业的讲解人员。”

  如何“点石成金”?王江涛决定拿自己做试验,他先是系统地学习了化石的相关知识,接着又和3名公司内的研学导师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化石发掘、修复技能培训班,把自己从“门外汉”变成了“初学者”,接着他又请来化石专家为研学老师上课,并联合开发“化石守护者”研学课程。比如,他们利用一个废弃的矿洞,开发了“岩下之意”石景美学营地,安排孩子们戴上安全帽和护目镜,在矿洞内拿起地质锤采集、观察方解石标本。“目前我们已开发精品研学课程30余个,推出精品研学旅行、亲子游等线路10余条,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0余万元。”王江涛介绍。

  未来,建德市也将搭建更多的不同消费场景,把化石打造成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富矿”,让更多的人爱上化石。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化石;技术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李家,这座被称为“浙人之源”的山中小镇,半个多世纪前便因发现“建德人”遗址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