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美,自古以来就被记录在诗篇中、在歌词中、在画作中……作为“长江文化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览正在湖北美术馆展出。来自长江流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艺术家们,以108件作品,呈现长江不同流域的地理与人文。
这场美术作品展,让观者尽览长江。
长江
壮美山水
从莽莽雪原到秀美江南,长江流域的地貌实在丰富。本次展览,大量的风光主题作品,将长江的雄浑地貌与豪迈气质充分地展现出来。
著名画家周韶华的作品《造化铸成铁壁图》,极具视觉张力,作品对峡江风光进行了笔墨转换,以干湿笔法皴擦的山体呈现巨大的体量,与水墨渲染的长河,形成阴阳之间、刚柔之间、体量之间、动静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撼人气势。
周韶华自述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表示,他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多次在长江三峡游历采风,“图式换型,语言更新”是铭刻在他心中的座右铭。从大自然中寻找答案,从长江流域的雄伟大山、大川去寻找结构,强化视觉张力,“我的任务不是去诠释长江、话说长江,而是通过体验感受、聆听大自然的回声,追寻宇宙生命的表现,从具象象征提升到结构象征,借大物大构,组合一个崇高的整体,寄寓天人合一的现代精神,大幅度地冲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冲破题材本身的局限,强调主体精神的升华。”
边巴的作品《雪域春风》,颇具装饰意味,在画面上,纯净的雪山,憨厚的牦牛,辽阔的天空,低沉的云朵……高原特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景观,共同构造出神秘有力的意境。
朱沙的《夔门夕照》选择长江最有代表性的地标性的三峡夔门为题材,结合实景和主观想象,着力表现夕照下三峡夔门的壮丽景色。通过暖色调的处理,画面肌理的强化,营造了一个超越特定时空的氛围,也凸显了夔门斑驳沧桑的一面,具有浓重的历史感。
长江
淳厚人文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纵横6300余公里,它磅礴奔涌,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在展出作品中,艺术家们带来了长江流域多彩多姿的人文传统与生活图景。
画幅高达3米的《回忆长江》,来自重庆艺术家戴政生。这件巨大的作品用色单纯,简洁有力,颇为吸引人。
戴政生介绍,他常年在长江三峡流域跋涉和创作,长河、大地的悲欢是他多年来力图表现的主题。这一次,他选择风帆作为画面的主符号,创作出巨幅版画“回忆长江”。木刻版画这种纯粹又兼具着力度的艺术语言,用刻刀在木板上纵横切割,冲撞撕裂,粗雕精刻。曲直凹凸、粗细扭动的阴阳沟壑,象征着明朗、凝重的起伏山峦,这些巨型风帆如同刀削陡峭的三峡峰峦,也像巴渝山民锋利的砍刀,它是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的力量象征之帆,也是艺术与精神之帆。
李乃蔚的工笔画《撑花儿》,以轻柔的视角来展现生活的美。撑花儿是川渝一带的方言,指代雨伞。作品用写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少女落雨撑花的情景,雨伞像雨中盛开的花朵,把少女衬托得更加恬静美丽,清纯可人,也像花儿一样。
王筱丽、王筱燕的作品《邦畿千里·正月正》,展现的是青海民间的风俗画面,几位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表演者,脚踏高高的木跷,身姿轻盈地行走,极具民族风情的作品。
长江
时代律动
本次展览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着力于展现时代发展的律动,表达着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生活巨变,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王杰的《高原盛世》,取材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现代交通事业建设的重大事件,以俯视的视角呈现高铁驶进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宏大场景,展现现代交通事业的蓬勃发展给老少边穷地区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前景中的白色鼓楼、中景中正在行驶的白色高铁列车和象征幸福美好生活的彩虹桥与远景崇山峻岭中的高速公路彼此呼应,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人民、具有民族特色的鼓楼、具有时代气息的公路、铁路等元素来隐喻高铁时代开启人民幸福生活的主题。
李向阳的《饮水思源—记青草沙原水水源地工程》,以俯瞰的视角描绘了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作品采用低饱和度的蓝色为主调,巧妙地把自然之景呈现得恬静、优雅,如同一首意境悠远的诗。
谭丹武的《线性城市之双子塔》,使用综合材料,以江西南昌标志性城市建筑为创作素材,在画作上加入了动态装置,更形象地表现出建设的过程和记忆。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美术馆承办。
展览持续至10月7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