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影院频频出现一幕场景:电影放完了,灯光亮起了,观众却久久不愿离场,现场鸦雀无声。有人说,这就是电影《南京照相馆》的“观影后遗症”。当观众透过电影直面1937年那个惨绝人寰的冬天时,心中不禁涌起万千思绪。不少人表示,“看得眼泪止不住地流”“后劲太大,很长时间缓不过来”。
自正式公映以来,电影《南京照相馆》口碑与热度一路飙升,豆瓣评分高达8.6,上映5天票房超过6亿元,位居单日票房榜首,打破了近三年暑期档战争片首映日纪录。
这部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取材于历史事件。1938年,在南京华东照相馆当学徒的罗瑾,在给日军洗照片时,发现照片拍的全是日军杀人、强奸、抢劫这些罪行。他冒着危险,偷偷多洗了30多张照片,并把其中16张装订成册。后来,爱国青年吴旋接力守护这些珍贵影像。这些由日军自己拍下的照片,最后成了审判日本战犯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
南京大屠杀,是烙在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一道无法磨灭的伤创。此前,《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拉贝日记》等,都从不同角度对这段沉重的历史记忆进行过呈现。那么,《南京照相馆》有何独特视角,为何能引发观众的集体共鸣?
首先,正如影片中的主角在暗房中冲洗出了日军屠杀百姓的暴行,《南京照相馆》为观众再一次“冲洗”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底片,让观众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
电影中的许多照片和场景均有史料出处,让这个故事更具真实的力度与厚度。比如,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两名日本士兵正在举行杀人比赛,他们兴奋地请求摄影师为自己拍照。这一幕并非杜撰,而是源于历史书上的照片——两名日本少尉比赛谁先杀满百名中国人。片中的日军为掩盖罪证,在照片上加盖“不许可”印章禁止发表,还逼迫中国百姓拍下日军抱孩子、帮老人的“亲善照”,这些也都有史料支撑。
据主创团队透露,片中的布景,包括城墙的斑驳砖面、坍塌垛口和炮弹轰炸的痕迹,以及宋班长最后砸向日本人的城墙砖,都是南京城墙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证物的复刻。这些细节,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历史时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1937年的南京城。
其次,不同于以往突出残酷的战争场面和宏大的价值叙事,《南京照相馆》聚焦一家小小的照相馆,讲述的是七个普通人如何以微光撕裂黑暗的故事。
当身处那个炼狱一般的南京时,普通老百姓在想什么?他们或许在东躲西藏,因为每个人有挣扎求生与趋利避害的本能,但他们纷纷在自己的故事和经历中完成了蜕变。比如,邮差阿昌被迫向照相馆老板老金快速学习冲洗照片,因为多洗一天照片就能多活上一天。但当他们逐渐反应过来这些影像留下的都是日军耀武扬威的残忍和同胞惨遭杀戮的遭遇时,一句“这照片不能再洗了,再洗我们就成汉奸了”,道出了他们的觉醒。
小人物鲜明的心理特质,以及前后心态的转变,诠释了一个道理:天生不怕死的英雄毕竟是少数,平凡的你我挺身而出更显可贵。这种叙事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它把英雄的光环戴在了每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身上。正是这些挣扎过后的坚定选择,让“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有了更滚烫的力量。
最后,《南京照相馆》没有完全沉溺于苦难的再现,而是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传递出难以言喻的痛苦和悲愤。
当所谓“中日亲善”的假笑与狠心摔死啼哭婴儿形成强烈对比,当毓秀抱着被日军摔死的婴儿,我们清晰看到她身体不受控制地害怕抖动;当日本摄影师喂食流浪狗,而旁边却是被虐杀的平民百姓……这种血色微茫中极致的冷酷与压抑、无能为力的无奈与悲怆,让不少观众“身体战栗、拳头紧握”。
影片中还有一系列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罪证照片被调包成了日军眼中所谓的“不重要”的照片,可这些“不重要”却是无数个遇难者曾经的成长瞬间和幸福日常。当看到这一幕,“30万”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它代表的是一个个像阿昌、老金、毓秀这样活生生的人,他们本该度过平凡而幸福的一生,可所有的美好却都在1937年戛然而止,令观众尤为痛心。
有观众犹豫,要不要带孩子去看,怕影片的冲击力太大,孩子接受不了这种残酷。其实,银幕上的血泪,难抵真实历史的万分之一。有些残酷的历史真相需要直面,有些沉重的历史记忆不容忘却。
我们并非身处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战火依然在肆虐,只是强大的祖国为我们树起了坚强的后盾。在看得见的战场以外,还有看不见的舆论战、文化战硝烟弥漫,就像影片中的日军试图操控国际舆论,时代变了,但手段没有变——互联网上的西方势力坚持不懈地歪曲抹黑中国形象,甚至有人宣扬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误导世界对中国形成错误认知。
有人说,“时间会让照片褪色,不会让历史尘封”。罗瑾与吴旋冒着生命危险将照片保留下来成为铁证,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一遍又一遍地回忆、诉说那段痛苦的经历,一代代人接力铭记,才让这段历史的真相不至于消弭,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日军从南京劫掠的石块,至今仍砌在日本的“八纮一宇塔”基座里;浸染着鲜血的“京字第一号证据”摆在面前,当代日本右翼仍在篡改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试图掩盖曾经犯下的罪行,抹杀这段历史的存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百姓与幸存者,至今也没有等来一个正式的道歉。阿昌临死前的怒吼——“我们不是朋友”,不仅撕碎了满口“仁义礼智信”的伪善嘴脸,更是对现实的尖锐诘问。若不以正视历史作为前提,中日友好或许只是伊藤式的“糖衣炮弹”。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宣扬仇恨,而是以史为鉴、引以为戒。
有人说:“这部电影不是没有彩蛋,走出影院看到阳光正好、人群熙攘,正是影片最好的彩蛋。”唯有时时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响应“吾辈当自强”的精神号召,才能不让悲剧重演,守护好眼前的大好河山。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