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双湖交相辉映
自古以来,宁波便坐拥江河湖海之天然优势,其地域内,日月双湖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点睛之笔,更是宁波水系不可或缺的重要象征,承载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两天,记者通过探访宁波的日湖遗址碑、查阅宁波的古地图等,试图探究日月双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提起日湖,现在大多数宁波人会想到位于江北区湖西路的日湖公园。但从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图经》、宋宝庆《四明志》,到现代的《宁波市志》,都明确记载了日湖的具体位置在今解放南路、莲桥街一带。
如今,一块日湖遗址碑静静伫立在海曙区莲桥街与解放南路的交界处,默默诉说着它的历史。
“这块碑立于2006年,这4个大字由宁波书法家曹厚德先生题写。在日湖原址立遗址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古日湖的历史,了解历史上的宁波。”文史专家、海曙区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李文国介绍。
宁波的日湖与月湖,是海退以后形成的潟湖。据史书记载,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王朝设明州,人们开始开凿日月双湖,日湖这一人工湖在南宋绍兴年间基本建成。
日月双湖开凿之初,是为了引流、灌溉和蓄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文人墨客的休憩、聚集之地。
根据《宁波市志》记载,日湖位于宁波城区南部,其形状略圆,与西侧的月湖遥相呼应,相互对应以赋明州之意,共同构成了宁波城内的双湖景观。
明代散文家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更是详细描述了日月双湖的位置与命名缘由:“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圆,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短短数字,将日月双湖的特点精准描绘。
一块有故事的石碑
“‘宁郡地舆图’这张清道光年间的古地图,更是为宁波日月双湖的形成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李文国说。
从古地图上看,日湖的水域面积最大时,大概覆盖了宁波老城区的三角地、莲桥街至解放南路。月湖则位于宁波老城区的西南隅,面积更为广阔,建造了许多著名的亭台楼阁、水榭花园。
从地形地貌的角度进行观察,也揭示了宁波日月双湖形成的自然条件。宁波地处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这为日月双湖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明州子城修建于821年。12年后,鄮县县令王元暐修建了它山堰,引四明山水入城,为日月双湖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日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陆续填没。尽管如此,日湖在宁波人心中的地位,并未因此减弱。2006年,为纪念日湖,宁波有关部门在解放南路与莲桥街交界处立了日湖遗址碑。这块石碑,不仅是日湖曾经存在的见证,更是宁波人对这片水域深厚情感的寄托。
与日湖相比,月湖则幸运地保存至今,成为宁波一张亮丽的名片。
作为宁波的“母亲湖”,月湖水域面积达9公顷,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月湖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湖岸曲折,宽处似满月,狭处似眉月,因此得名。
宋元祐年间,月湖被划分为十洲,每一洲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人文故事。菊花洲、月岛、竹屿、芙蓉洲等,每一洲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月湖的碧波之上。
人文荟萃之地
日月双湖的形成,不仅改变了宁波的地理面貌,更孕育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从唐代诗人贺知章、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到南宋宰相史浩、明末清初史学家万斯同……无数文人雅士来到宁波的日湖畔或月湖畔。”李文国介绍,这些风流人物或隐居、或讲学、或为官、或著书,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诗篇。
宋代时,月湖成为浙东学术中心,文人墨客纷纷在此讲学、著书,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如王安石在月湖的竹洲设县学,邀请“庆历五先生”在此讲学;南宋时,又有“淳熙四君子”讲学湖上,一时月湖书院林立,推动了月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日湖曾经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周边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旧迹,如延庆寺、观宗寺等,以及胡三省寓居处、孙家溎蜗寄庐等名人旧居。
清代文人倪象占在《鄮南杂句》中写道:“天封塔势一城专,地影还同七级穿。西道长街连水直,合尖有个日湖圆。”可见日湖与莲桥街、天封塔紧密相连。
“日湖之上,天封塔倒影婆娑;采莲桥下,荷叶田田轻舟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宁波城内的日湖、莲桥街一带是极具江南风情的地方。”李文国说。
如今,随着宁波城市的快速发展,日月双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更加凸显。
日湖遗址被保护起来,成为一处历史文化景点;月湖则与天一阁博物院一起,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无论是漫步在月湖畔的柳汀街上,还是驻足在日湖遗址碑前,人们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李文国看来,日月双湖,不仅见证了宁波城市的兴衰变迁,更是这座城市文化自信的源泉。它们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着宁波故事,传递着宁波的悠久文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