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宁波舟山港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向来宾介绍他钻研的“竺士杰远控桥吊操作法”。 记者 董旭明 摄
浙江在线10月23日讯(记者 蒋欣如 李灿 沈琳)10月17日至19日,由省总工会、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主办的浙江省首届职工创新交流活动在杭州举行。
这是我省首次举办的汇集全省职工创新创造成果、技艺技能水平的盛会,现场共展示599名职工创新人物、2796项职工创新成果。
“一线职工的‘小巧思’‘微创新’,值得被看见。”这是为期三天的活动中,记者与现场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劳模工匠、参观者深度交流后,留下最深的感受。
小巧思 大贡献
开幕式上,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滨江供电分公司服务拓展班班长徐川子牵头完成的“云表桩车——面向电网与电动汽车协同互动的居住区有序充电方案”,获评浙江首届职工优秀技术创新一等成果。
“一线职工创新的诀窍是什么?去现场!”徐川子告诉记者,一线职工最贴近生产实践,能及时发现生产环节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问题。本次获奖成果的线索就从现场而来——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数量飞速增长,杭州滨江某小区有200多辆新能源汽车,但小区变压器容量只能容纳40个充电桩同时充电。
怎么解决用户的充电难题?徐川子和团队用近3年的时间技术攻关,设计出了电表智能模块,让充电桩按照大数据算法给出的时间充电,把夜里用电低谷高效利用起来,通过有序充电,让小区的新能源汽车接入量提高了2至4倍。
打破国外在高端人工耳蜗技术垄断与高价壁垒,为2780万中国听障者带来了重获新“声”希望的人工耳蜗植入体技术;为每颗芯片量身打造“身份证”,让电子雷管爆破精确到毫秒的高可靠性电子雷管主控芯片……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届评选出的优秀成果评选领域涵盖各行各业,“这是属于我们一线职工的‘科技进步奖’。”
广大职工创新能力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并不亚于科研人员。2023年省政府知识产权奖共有285个项目获奖受到表彰,其中企业职工参与的项目占比达81.1%。
对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职工典型,浙江从来不吝惜褒奖。早在2003年,我省就召开浙江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表彰会;2008年,浙江诞生第一批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2018年,黄金娟成为浙江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女性普通工人……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今日浙江更需要创新的力量。去年11月,省总工会专门出台《浙江省职工创新工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把职工创新“双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职工创新发展规律的具有浙江特色的职工创新工作体系。
“凡”星不凡 微光成炬
本届交流活动并未按照以往惯例按区域划分展馆,而是围绕我省“415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精心布置了8个主题展馆,突出产业链、创新链的高度融合。
全省最顶尖的技艺汇聚在此。“为了展现浙江光伏发展怎么从0到1,又从1衍生到现在的无限可能,我们向全省征集了1000多项内容,从中精选出50项展出。”智能光伏(电气)产业集群职工创新主题展馆馆长、温州市总工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为全省职工呈现最先进、最鲜活的浙江制造、浙江智造!”
能代替工人24小时监测工厂设备的巡检机器人;把手搭在机器人医生的“手”上,几分钟内就能拿出一份中医诊疗建议;世界上最薄的0.015毫米的手撕钢……在八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职工创新主题展馆,各种酷炫“黑科技”让参会者大开眼界。
“凡”星不凡,微光成炬。这正是本次交流活动的初衷,希望参观者通过本次活动,记住那些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一线职工。
2021年,海博麦布新药项目成功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全球第二个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对推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项目主持人正是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人员徐肖杰,自2000年加入海正药业以来,他十年如一日,扎根研发生产一线。
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台CT机问世,其设备制造核心技术和销售市场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明峰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叶宏伟团队潜心钻研,成功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研发量子眼超高端512层CT设备。如今,中国CT产品更是沿着“一带一路”走了出去,惠及全世界老百姓。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省合理化建议数量从23.3万个增长到40.4万个,职工技术革新项目从1.5万个增长到2.2万个,职工发明创造项目从8518个增长到1.1万个,推广先进操作法项目从4355个增长到6372个,有力助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传承匠心 发力创新
活动已然落幕,留给浙江的思考是,怎样为全省职工创新提供更优渥的土壤?
活动开幕式上,广大职工热切期盼的浙江省职工创新共享平台上线。该平台汇聚了“创新服务”“共享成果”“技术需求”“创新资讯”“政策支持”“知识产权”和“技术市场”等板块,并直通“浙江知识产权在线”和“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方便用户进行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等服务。
省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有效发明专利36万件,其中职工创新占比83%。
“我们希望通过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实现职工专利申请‘一键直达’,让职工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身创新创造。”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之间可以在平台发布共享成果或技术需求,开展需求对接,平台还对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相关政策进行了分类整合,便于广大职工检索查询。
激发职工的创新创造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省综合运用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文化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厚植职工创新的土壤。
9月底,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提供精神动力的决定》,其中针对薪酬分配制度提出,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把技术工人的学历、技能和业绩贡献作为工资合理增长的重要依据,鼓励企业实施项目分红、股权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利益分配机制,健全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机制。
为了给高素养劳动者队伍构建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2024年,全省计划举办开展乡镇(街道)以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3000场以上,年平均参赛职工超过100万人次。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让更多能工巧匠“破土冒尖”,享受培育、提升、使用等各环节的政策待遇倾斜。
浙江探索构建“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工匠人才”培训体系,助力更多劳动者由“工”变“匠”。2023年,省总工会成立全国首家“总部+分院+实训基地”的省级工匠学院,围绕高端装备、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为一线工人提供技能提升课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