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个45年?
他把人生中最好的45年奉献给了磐安县盘峰乡高姥山上一个海拔900多米的山村——小湖山村(如今已并入高姥山村),只为守护高姥山周边4个村1300多位村民的健康。
“以前村里小孩疫苗都是我打的,如今山里打交道的都是老人,有700多人。”为了这些村民,他独守小湖山村卫生室,就像绽放在高姥山上的杜鹃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停止盛开。
“村里人对我很好,我怎么能放弃?再说,我今年已66岁,老行当丢不掉。”郭东根望着层层叠叠的远山,心里只有一个信念:45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扎根乡村一线,为守护村民健康“最后一公里”奔波忙碌。
“这只药箱陪伴我45年,记不清救治了多少人。”郭东根是个念旧的人,他抚摸着那只看上去已像古董的木制药箱。“药箱将被榉溪村博物馆收藏,还真有点割舍不下,里面装的全是我的行医故事。”
学两行爱两行,
在给病人行医时
从没落下猪牛羊
1973年,初中刚毕业的郭东根经班主任吕国喜老师介绍,赴东阳学兽医。
他翻出一本珍藏尚好的《农村兽医手册》和一本发黄缺封面的兽医书。“这些书太实用了,一有空我就翻翻看看,附近村民有家畜生病也都会找我。”郭东根读了两年兽医学校,正好赶上插队下乡,没想到“阴差阳错”。1978年他开始自学西医,第二年取得赤脚医生证。也就在这一年,小湖山村两名乡村医生因文化程度过低放弃从医,郭东根报名顺利成为“接班人”,一“蹲”就是45年。
平时郭东根在给村民治病时,也总是不忘落下家畜。“我只要看一眼家畜,就知道得了什么病。”上个月,他还帮双坑村一农户救治过一只发高烧的小猪,“现在养猪的村民少,看病的次数也少多了。”
1993年5月,郭东根就读北京乡村医生进修学院临床西医专业班,进行系统学习提升。
小湖山村隐藏在大山之巅,年轻人大量外出、留守老人增多、医疗卫生条件落后,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多了几分艰辛与无奈。
郭东根手捧一叠油印稿,封面写着《毒蛇咬伤的防治》。“这是我的宝贝,是我在大盘镇卫生院实习时张集文老师送给我的,里面记着各种毒蛇咬伤的救治方法。”
小湖山村周边重峦叠嶂,是竹叶青、五步蛇和蝮蛇等毒蛇出没地,常有村民被咬伤,郭东根成了治蛇毒的行家里手。
刚好经过卫生室的村民吴菊花说:“4年前,我弟弟吴岩球在老家栗树坑山上割草时被蛇咬中毒,就是郭医生救回来的。”当时,郭东根第一眼看到吴岩球的伤口时就辨认出是被竹叶青咬伤,他果断采取救治措施,清洗伤口、敷草药、给伤口排毒,72个小时后,吴岩球伤口消肿。
“我女儿和弟媳妇生孩子也是郭医生接生的,两人都有过难产征兆,如果没有郭医生及时救助,大人小孩都可能有生命危险。”吴菊花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像拔蛇毒、接生及拔罐、刮痧、针灸等中医治疗,郭东根全部免费服务。“村民遇到这些事要赶到大盘镇或县城医院,山路远,我也就是举手之劳。”郭东根已记不清到底诊治了多少人。
当医生很难,最难的是赶到时病人已失去生命体征
一只药箱,一身白大褂,一辆摩托车,66岁的郭东根依然每天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走村入户,治病救人。“只要听到郭医生的摩托车马达声,我的病就好了一大半。”一陈姓老大爷说。
“不是我医术好,是周边群众信任我,对我太好,这也是我一直走下去的动力。”这么多年来,郭东根也尝到过当医生的难处,不过并没有挡住继续走下去的路。
“最难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面前凋谢,那份无奈是我心头最深的痛。”1996年10月15日中午,金竹头村有村民跑来喊“救命”,说有人用剪刀刺伤其丈夫胸部。等他赶到现场时,当事人已出血性休克,经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
郭东根常年有记笔记的习惯,将每天所见所闻记录在册。第二天深夜,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有力无用,久久不能平静,遗憾的是,这对小夫妻还有一个不到一周岁的女儿……我回家已是深夜12点多,整夜没有入睡,心里难以平静……”
“因为家庭纠纷,一些村民动不动就打斗。我赶到时病人已失去抢救的最好时机,这是最难过的。不过,现在这种事越来越少,好好活着比啥都重要。”
儿时郭东根亲眼目睹亲人因缺医少药离世,乡亲因疾病饱受折磨,这种锥心之痛,让他走上行医之路。
记得在大盘卫生院学习的日子里,从听诊器的使用、量血压到静脉输液,从常用药药性、用量到常见病诊断,从外科、内科、儿科、五官科和妇产科,郭东根都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努力。除了教材,他还到处搜集医学资料,剪下来分门别类贴起来做了一本专属“医学百科全书”。如今,他依旧保存着40年前的学习笔记。
药箱换了一只只,摩托车换了3辆,初心不改
医患关系总有难以解决的时候,因为不被理解,郭东根受过不少委屈;因为经常给村民提供免费服务,他每月只有两三千元收入……妻子和子女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多少次,家人曾苦口婆心劝他换个活法。15年前,女儿以帮忙带小孩为由,让父亲到她身边生活;妻子也多次劝他一起去仙居上班,每月可以拿到四五千元工资。但再多劝说在郭东根面前都苍白无力:那个背着药箱的身影,依然奔忙在山间小路上。
一个深夜,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狂风不断敲打着门窗。就在郭东根辗转难眠时,他听见风雨声中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呼救声,“救命,郭医师,快救命啊!”原来,隔壁村一妇女因家庭矛盾喝了农药,生命垂危。郭东根背上药箱就冲进风雨里……
“这只药箱跟着我去过很多地方,里面的药品救了很多人的命,给很多人带去了健康,我也会用心呵护。”药箱在换,他的从医初心不改,“以前看病靠走路,上世纪90年代以后换成摩托车,如今已是第三辆。”
“郭医生人真好,几十年来我的病都是他看的。”86岁的张赛金老奶奶早早等在村口。10月30日,又到送医进村的日子,郭东根骑着摩托车来到后坑村。
“只要一个电话,郭医生就会过来。有他在,我们生了病也不怕。”“你的血压比上次好多了,不过天气越来越凉,你还得多注意,千万不要着凉。”郭东根一边给老人量血压,一边叮嘱注意事项。
“后坑村有80多位老人,年轻人和小孩几乎都在外面。因为不方便照顾,他们平时会打电话来询问父母近况,也让我帮着多去走走看看。”郭东根确实也是这么做的。
“我老了,走不动,郭医生每个月都来关心我的健康。”“我不会骑车,是郭医生来村里量血压时给我带的药。”在他们眼里,郭东根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守护人,言语中夹带一份亲情,他早已成为乡亲们最亲的人。
“只要看到郭医生,病就好了大半,比亲人还要亲!”对于郭东根,深居大山的老人们也满怀感激之情。
“这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也是最不愿辜负的一件事。”刚走出后坑村,郭东根又跨上摩托车,朝着另外一个小山村驰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