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高路远的衢州市衢江区举村乡,有一辆只有7个座位的“面包车公交”日均行驶130余公里山路。过去五年里,日复一日地沿着蜿蜒曲折的村道,搭载着分散居住在各个山头的村民。
有了它,崎岖的山路,没那么难走了。
可随时停车的山乡小公交
“公交好司机人民好公仆”,十个字,一面锦旗。
“家门口的服务站”,600多个字,一封感谢信。
今年上半年,衢州公交集团收到来自举村乡的锦旗和感谢信。信中,举村乡政府感谢了城乡公交一体化给村民出行带来的便利,也感谢了783路司机黄建民的严谨工作和周到服务,把783路打造成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
不久前,记者前往举村乡,乘坐了这辆7座小公交。
783路只跑举村乡里的内环线,坐在摇晃的车厢里,窗外风景如画,山路弯绕狭窄。虽然村道不太宽,路面宽度大多在3.5米至4.5米之间,但小面包车在山路上游刃有余。“我这条线路的路况复杂、路面狭窄,小车更灵活。而且这里的乘客少,用大车反而不适合村道。”黄建民笑着解释。
每每看见在路边行走的村民,黄建民都有一系列习惯性的动作:踩下刹车减慢速度、用方言和村民打个招呼、主动询问是否要搭车。只要村民有需要,783路公交随时都可以停车。
投币箱哐啷几声响,在西坑口站点,783路迎来了三位乘客。其中一位乘客是从隔壁镇到这儿走亲戚的,另外两位则是约好一起去乡里的理发店:“我们理完发后又能坐黄师傅的车回来,很方便。”
举村乡距离衢州城区60多公里,单看公里数,路程不长,但全乡平均海拔近700米,千米以上高峰有19座,森林覆盖率93%以上。还有浙江第三大水库湖南镇水库绵延至此,宽阔的水面陡然缩窄,形成了库尾。从城区来到这里,开车约需2个小时。
公交车是乡内唯一的公共交通,也是通向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黄建民说:“最远的村距离主干道有6.2公里,我的工作就是让每个角落通公交。”
乡里人人认得783路
黄建民好像认识乡里每一个人。
坐着783路,来到了角坞村,大黄狗对着面包车摇摇尾巴。黄建民下车了,大黄狗靠过来嗅嗅,又躺到一边去晒太阳了。
炊烟升起,已近中午。
不远处,一位佝偻着背的老人缓缓走过来,非常激动地拽住黄建民的手:“到我家去吃饭去!”这位老人叫廖养林,今年95岁了。
另一位老人廖文良看了此情此景,也笑开了花,赞叹道:“黄师傅人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他。服务态度特别好,平时就算不坐车,他也会帮我们带带东西。”
车上可能没有乘客,但从来不是空车。
副驾的位置,有一圈新鲜的冬瓜、一袋刚打的板栗。“这些是早上搭车的村民给我的,他们都很热情,对我都很好。”黄建民笑着说。
后备箱里有他帮村民代购的两提抽纸,有帮村民代送的一袋大米,还有帮村民代取的快递……黄建民每天都帮村民带东西,却不会搞错东西是谁的,也不会忘记要送到哪里去。“这是我的工作,我想用心服务好大家。”他说。
村里孩童突发疾病,他开车及时送到医院;老人在山路上晕倒磕破头,他恰巧路过,打电话拦车送医院;老人手机话费不足,找他帮忙充值;他还为村民拍证件照并打印……日复一日,“面包车公交”风雨无阻,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
停靠5分钟,黄建民又发车了。如今,举村乡里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发展,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大多是老年人,且居住分散,黄建民和他的公交车成了他们的腿脚。
黄建民或许认不全乡里每一个人,但这里人人都认得黄建民和他的面包车。村民们与黄建民的公交车之间有了一种超越交通工具的默契。
老司机还是“年轻人”
黄建民在乡里的名气不小。
19年前,35岁的他担任举村乡龙头坑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增收,获得了“衢江区十大优秀青年”“衢江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今年,黄建民已经54岁,“优秀青年”变成“老司机”,但“优秀共产党员”永不褪色。
2011年,卸任村支书的黄建民带着一家人下山生活,但他始终对这片山林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还是想回村里生活。”黄建民诚恳地表示。
2019年,乡里要通公交了,但线路偏远,找不到愿意来的司机,他便接下了这份工作。5年来,他没有轮换驾驶员,每周跑6天,每天行驶约130公里,周四开车回城区检修,在这幽静的山林中行驶了超过30万公里。
他仍是村里的“年轻人”。“村里都是留守老人,没有汽车,也不会骑电瓶车,还有很多腿脚不便的老人,出行是非常依赖我们公交车的。”黄建民补充道。
67岁的毛樟雄坐在板凳上剥豆角,见到黄建民便笑着打招呼:“我每个月都要坐他的车,去乡里的卫生院买高血压药。”
2021年5月,衢州市启动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公交车的管理更规范了、票价更低了,城乡线路票价统一为2元/人次,“面包车公交”正式命名为783路。
今年8月,783路公交车上交硬币数共650余元,平均每天约20元,这是一辆不计盈亏的山区公交车。
“这条线路会一直运行下去,保障山区老人的出行需求。”衢州市城乡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经理翁志峰告诉记者。
783路,会继续穿梭在山间,停靠在炊烟袅袅处。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