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日渐成为重要需求 共享联盟供图
“李爷爷,我们先回去了,有什么事情随时找我们。”近日,1991年出生的杨巧与她的团队——启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起来到位于宁波章水镇的高山村李家坑村,对高山老人中的特殊群体进行上门探访和个案汇总。
据了解,这个高山村基本上为80周岁以上的老人、孤寡老人、低保低边老人,他们最基础、最广泛的需求就是一日三餐、房屋设施、医疗健康……
然而,面对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如何做到供需适配?如何把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从“招进来”变为“留下来”?
老年群体要怎样的养老服务?
开展适老化改造,满足居家养老需求;建设老年食堂,提供专门送餐服务;探索医养结合模式,让老年人看病更方便……近年来,宁波海曙区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享受到了更精细多元的养老服务。
逐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背后正是老年群体不断涌现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当然需要适老化改造,要是没有这个呼叫器,我可能就失去妈妈了。”石碶街道石碶村张家81岁汤素利的子女告诉记者,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辖区内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24小时“一键呼叫”的上门服务。
而退休教师丁阿姨则更倾向于“集体养老”的模式,她说:“养老机构里有专业的护理团队呀!年纪大了,最害怕生病,有专业的人在就很放心。”
养老服务日渐成为重要需求 共享联盟供图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如今,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不再单一化,“老有所享”“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了更多老年人的追求。“目前海曙区有养老机构30家,居家养老服务机构272个,还建设有5G智慧养老院、21家康养联合体以及400余张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海曙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为想要“临近医疗资源、亲近子女、更近人间烟火”的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等新形式。
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为何抢手
为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找到专业合适且具有在地性的年轻护理员成了相关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大事。“目前区内有专业的养老护理员,但年龄都偏大,50至60岁居多。”海曙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近年来的养老需求更精细化、更高品质化,所以仅凭原有的人力是远远不够的,亟需年轻鲜活的力量加入养老服务行业。
年轻力量为什么可以满足精细多元的养老需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作出了解答。“学校现设有护理(老年护理方向)、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师资力量在中国高职院校及专业竞争力排行榜中,专业水平等级为5星级。”该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表示,学校的毕业生考证率超过80%,其中护士执业资格通过率达98%以上。
正是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格证书,这些养老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可减少上岗培训的时间,并且能在短期内掌握临床的养老照护技巧,同时将课本上学到的新理念和新技术运用到实际中,比如智能养老设备的使用、老年心理的疏导技巧等。
需求端抛出了橄榄枝,供给端提供了好平台。为何还会出现多岗位招1人的局面?“身边人总会说,你干什么工作不好,给老人喂水喂饭不嫌丢人吗?”一位毕业于某学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这样的工作偏见让她渐渐产生了转行的想法。
“招进来”要变成“留下来”
面对“供需不适配”的这道坎,海曙区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对。据了解,今年6月27日,海曙区民政局与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养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协议,通过开办定向培养班,从宣传招生、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对口就业等环节实现订单式培养、闭环式输送人才,实现养老机构“求贤”与学生“求职”互利共赢。
养老服务日渐成为重要需求 共享联盟供图
“招进来”就给年轻人一个展示的“大舞台”。海曙大众社区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莫小芬告诉记者,从2014年开始,他们每年平均招聘4至5名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不论是管理层还是护理层,都为学生们敞开大门。“但是,很难把人才留下来。”莫小芬表示,部分学生并非本地人,在和一些老年人的沟通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障碍。其次,薪资待遇并没有和日常实际开销达到平衡。安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培红表示,他们机构也在面临“招进来”却“留不住”的现状。
要想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就需要搭建“社会认可、部门许可、院校支持”的平台。据了解,海曙已于去年6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发展养老管理、护理照料等人才体系进行完善。海曙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年开设的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享受每学年5000元的生活补助费用。
一揽子的优惠政策能使养老相关专业的学生“被留下”,而真正使他们留下的应该是自己清晰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规划以及对这份工作的自豪感。“从单打独斗到成为‘正规军’,我一直关注老年群体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始终相信养老这行,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启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杨巧告诉记者。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