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加大优质文化服务供给,各地新建了很多文化设施。这些设施建得很现代、很大气,这很必要、也很重要,为服务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但光有好看的“面子”还不够,还要更上层楼,打造有用、管用、实用的“里子”,让老百姓用得方便,这才是更重要的。
现实中,大多数文化场馆给群众带来良好体验,但也有一些文化设施建成后,未能抓准科学管理与效能提升的要点,导致其所提供的文化服务要么可及性有待提高,要么与群众需求错位。有的图书馆“你上班我开门,你下班我打烊”,没能与群众作息精准匹配;有的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但与农民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升……这些“里子”不厚实的现象,影响了群众体验感获得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灵活创新的做法提高了服务的精准度。比如,一些城市匠心独运,打造多功能城市书房,让公共文化空间接地气更亲民;一些地方利用数字技术,提供24小时便利服务,精准及时满足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
充实文化设施的“里子”,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瞄准群众多元文化需求,持续优化运营和服务。一方面,提高文化服务可及性。如针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习惯,适当开展图书馆延时、错时、快递借书等服务。同时,依托“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把更多“小而美”文化设施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另一方面,提高文化服务精准性。推动服务向互动式、订单式转型,让群众按需获取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服务的“私人订制”。同时,顺应群众对社交化网络化等体验的需求,打造更多动态交互式文化空间,拓展数字应用场景和线上服务。
当更多文化服务触手可及、体验“丝滑”,文化设施才能充分释放惠民效益,让“面子”“里子”相映生辉,为共同富裕和文化强省建设增色。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