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志愿服务品牌化,浙江这样做

字体:
—2024—
12/07
07:09:14
2024-12-07 07:09:14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陆乐

  浙江在线12月7日讯(记者 陆乐)12月2日至5日,2024年度浙江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在杭州举行。这是浙江连续第5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也是浙江省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首次举办的全省性志愿服务赛事活动。

  今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对浙江而言,打造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一直是体系化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手段。

  本次活动现场发布了“浙里最暖”省域志愿服务总品牌与首批省级志愿服务示范品牌。和往年相比,活动现场首次增设了品牌展示交流区域,省级各部门、各市的志愿服务品牌队伍、品牌活动、品牌项目、品牌阵地等纷纷亮相。

  浙江的志愿服务做得究竟如何?志愿服务为什么需要品牌化?

  

  志愿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面广,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氛围浓厚。截至目前,全省现有注册志愿者近2000万,活跃志愿者近1200万,占常住人口的18%,远高于全国6%的平均水平。

  在大家的踊跃参与下,“武林大妈”“德清嫂”“乌镇管家”“红枫义警”等志愿服务品牌纷纷涌现,服务内容覆盖日常生活、文明劝导、抢险救灾等方面,不仅成为参与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成了浙江志愿服务的金字招牌。

  各有关部门也开始聚行业之力,打造相关领域的专业志愿品牌。省委老干部局的“银耀之江”、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之江老兵”、省妇联的“爱心妈妈”、团省委的“小青荷”、省红会的“救在身边”,都在全国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社会各界不约而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化的志愿服务,能够改变以往志愿服务“单兵作战”的情况,把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吸纳到一起。

  比如“武林大妈”,最早源自2016年G20杭州峰会举办前夕,杭州武林街道的18名大妈自发深入街巷小区拾捡垃圾、疏导交通、服务他人。

  久而久之,“武林大妈”受到媒体关注,名气越来越大,队伍也逐渐壮大。如今,超过15万名不同性别、年龄甚至国别的热心人,一同建设着“武林大妈”这一品牌,也让志愿服务的氛围越发浓厚。

  与“武林大妈”类似,一个个志愿服务品牌,激发着大家争当志愿者的热情,有的从名字上就点明了自己的职能,让参与者更加明白志愿服务的内容。

  在“枫桥经验”的诞生地诸暨枫桥镇,当地的志愿服务品牌“红枫义警”,就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导向。正如他们的品牌名,这些在平日里义务从事矛盾调解、安全防范等工作的志愿者和当地的公安民警一道,兢兢业业守护着居民的平安。

  

  志愿服务的“品牌”,不只在队伍,也在品牌活动、品牌项目等方面。

  在打造队伍之余,构建一个品牌化的志愿服务体系,是近些年来浙江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的一大重点。

  以品牌活动为例,《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规定,每年3月5日为“浙江省志愿者日”。从此,这个日子成为志愿者的节日,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礼敬志愿者。

  2011年起,浙江每年举办“万朵鲜花送雷锋”志愿服务月活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在3月联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不论是家门口的家电维修、眼镜清洗、雨伞维修、免费理发等,或是招募志愿者、号召无偿献血,活动期间的种种活动不仅能得到全省各地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也能一次次让生活在浙江的人们感受到参与、享受志愿服务的乐趣。

  而国际志愿者日期间举办的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品牌展示交流活动,同样成为浙江志愿服务最为鲜明的标识之一。

  如果说活动是为了搭建志愿服务的展示平台,那么项目则是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常态化的抓手。

  今年的项目大赛,在设置理论政策宣讲、配合国家战略、聚焦百姓民生、助力社会治理、培育文明风尚、服务重大赛会等6条赛道的基础上,新增“两企三新”、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志愿服务2条专项赛道。这样的设置,透露出当下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打造的大趋势——与基层治理、百姓生活深度融合,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本次活动,许多优秀项目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比如“新工人夜校”通过为集中居住的工人提供免费学习来提升工人技术水平;“夜空中最亮的星”——无人机照明救援志愿服务项目,通过技术解决了黑暗中救援困难和心理恐惧等问题;“墨舞大地”美浙里书法下乡项目,利用书法家协会专业技能推进精神共富,并在全省各地广泛推开,培育了大量农村书法爱好者;“水上交通知识进校园”项目,在全省范围系统开展了专业的防溺水教育……这些项目既服务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重点工作,又整合了具备专业能力的志愿者资源,致力于办好一个个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还有一些项目,更加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比如,“中外一家亲”项目,发挥“国际老娘舅”志愿者掌握多国语言、了解多国文化的优势,化解了多国居民混住社区的矛盾纠纷问题;“我i饭米粒”项目,致力于同时解决老年人缺少陪伴和年轻人租房困难的问题;“共治合伙人”尝试通过志愿服务让居民更加关注社区并乐意服务邻居;“易探帮”则通过志愿者帮助化解矛盾、维护离婚后父母的子女探视权,为维护司法权威提供了支持。

  

  志愿服务品牌化以后,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省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最突出的变化,是志愿服务影响力的提升。品牌具备的引领性、示范性,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做好事”的事业中来。

  这其中,最直观的表现是越来越多获得志愿服务的人群,从被服务者成为志愿者,把关爱传递给更多人。

  此次活动现场,一个名为“航行的支部”远洋船员生命护航志愿服务项目引起了有关专家评审的注意。

  这个项目将落脚点放在服务远洋企业、渔船、船员上,通过整合党组织、专业社工等力量,组织志愿者尤其是党员志愿者,为长期在海上漂泊的船员提供理论宣讲、心理咨询、爱心义剪、医疗保健、手机通讯、反诈宣传等暖心服务。

  在为船员提供服务的同时,这个项目还对船员开展培训,教授他们心理健康、应急救援和相关志愿服务所需要的技能,将他们也吸纳入志愿者队伍,加入到志愿服务项目中,让志愿服务从原本远洋船只靠岸时的集中服务,扩展到远洋航行中的时时刻刻。

  如今的浙江,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势是,关于外卖员、快递员、群众演员等新就业群体的项目不断涌现。

  比如在平湖,一支由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组成的“善美骑士”志愿者队,时常奔波在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义务送餐服务。谈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不少“骑士”谈到了与浙江对新就业群体关心关爱的“双向奔赴”,“我们平时出门在外,冷可取暖、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子女入学教育等也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我们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回馈社会。”在浙江各地,类似的志愿服务项目已随处可见。

  品牌化的另一个副产品,就是志愿文化的传播。不少志愿组织、项目,有了自己的专属Logo、完整的队伍培训体系、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活动主办方告诉记者,这几年的项目大赛,诸如国网电力等企业总是能够选送出优秀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这有赖于他们将企业文化与志愿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一整套构建志愿服务品牌的独特打法,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员工、社会成员以志愿行动传递正能量和影响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志愿者;品牌化;浙江责任编辑:马驰骋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