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嵊州市发布全新的“民情大脑”系统,标志着该市在“民情日记”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8年,“民情日记”诞生于嵊州市雅璜乡(现已并入石璜镇)的田间地头,成为联系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剂良方。“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这一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群众工作方法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随着“民情日记”的迭代升级,“民情日记”的服务领域和对象从“个体”扩面为“全体”,民情诉求与建议日益多元化。为进一步细化社会治理“颗粒度”,嵊州市推出了“民情大脑”。
“民情事件”“民情档案”“民情一件事”是“民情大脑”的三大功能模块。其中,“民情事件”模块实现了民情一码归集、需求一屏展示、落实一屏掌控、聚焦一屏感知等“六个一”功能。“现在记录民情很方便,跟发朋友圈一样。”驻村指导员代表李春阳告诉记者,通过“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可以即时记录群众诉求与建议,写下的“民情日记”会被收集至大数据库,没多久相应部门便会与驻村、驻企指导员取得联系,进行处置。
“马溪村希望开通跨县公交”“雅璜村新路啥时候能修好”“公司急需人才,需要帮忙招聘”等民情诉求与建议,通过“民情大脑”中的“民情码”场景模块,可以被归集成“一类事”,由系统统一流转至相关职能部门建档,实现民情事项分类分级汇总派单,民情处置全链闭环、全程可溯。目前,相关部门已完成民情数据归类183类7744万条,建立72.1万余份民情档案。
“民情大脑”系统,是嵊州市在“民情日记”基础上推动基层治理减负赋能的一次创新尝试。系统依托“上云用数赋智”平台,结合绍兴“浙里兴村治社”应用建设,对原本分散在各部门、各层级的民情数据进行全面整合,形成了涵盖个人基本情况、网格信息、“一老一小”、育龄妇女、低保低边等数据的数字民情档案,实现民情信息全量归集、民情事项高效联办、民情反馈双向互动。
同时,基于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民情大脑”系统能够对收集到的民情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民情报告”,直观地展示问题分布情况,实现任务派发、进度跟踪、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推动基层治理从解决个案问题向解决类案问题转变。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