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爱心基金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打造“希望小书房”。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图
苍南县狮山中学首届“希望班”师生合影。 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供图
浙江在线12月26日讯(记者 沈晶晶 王晨辉 蒋欣如)今年10月底以来,苍南县持续涌动着一股暖流。爱心人士捐赠的书桌、椅子、台灯等被陆续送往6个乡镇,为50名困境儿童打造“希望小书房”,改善家庭学习环境。未来,志愿者还会定期上门,陪伴他们成长。
对此次行动的发起人之一——微光爱心基金的创始者来说,这是一场历时24年的爱心接力。
24年前,28名苍南的初中毕业生,虽然成绩优异,却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在希望工程和社会人士的帮助下,他们进入苍南县狮山高级中学首届“希望班”免费就读,得以继续学业。
后来,他们考上大学、走上社会,成为教师、医生、律师、企业家、科研人员……有人回到家乡,有人打拼异乡,职业有别、境遇不同,却有一颗同样的感恩之心。
2022年,他们以“希望班”班集体的名义,设立微光爱心基金。目前,基金参与资助的公益项目,遍布杭州富阳区、建德市和四川泸定县等地。
“再微小的善意,也有价值。”这正是“希望班”想用实际行动和人生故事告诉我们的。
光照进了人生
10月底的第一场“希望小书房”行动开始这天,李孝秀起了个大早,从上海赶回苍南老家。出门前他对女儿说:“爸爸去给50个和你年纪一样的小朋友送个礼物。”
第一份礼物,送到了藻溪镇中心小学的小郑手中。
4年前,因父亲患病,小郑一家从县城搬回丁岙村。老屋狭小,小郑和弟弟与父母挤一间卧室。看书做作业时,一个用梳妆台,一个趴茶几上。
拆包装、拼组件、拧螺丝……李孝秀和从杭州、温州等地赶来的老同学一起动手安装桌椅。“哒”的一声,台灯亮起。光,照亮了略显昏暗的老屋,也点亮了小郑的内心。
这一刻,李孝秀想到24年前,也有一束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他出生于苍南偏远山村,家中三兄妹,靠父亲种蘑菇、打零工拉扯长大。家里供他读完初中已很勉强,高中每年要三四千元学杂费,上高中无异于天方夜谭。作为家中老大,他得尽快找个工作,早点赚钱养家……
那年6月,同学们都在庆祝中考结束时,李孝秀却毫无喜意,心里是沉甸甸的生活、无法继续读书的遗憾。
同样失落的,还有陈上碧。家里靠几亩梯田度日,为读初中,已向亲戚借了不少钱,不好意思再开口了;
隔壁镇的陈邦祥,父亲做生意亏了钱,母亲看病开销大,他准备去学个手艺,减轻家里负担……
他们,都来到了人生的关口。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境,关键时刻帮一把,也许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个家庭的未来。”时任苍南团县委书记林森森走访发现,当时九年制义务教育已普及,但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却没有明显提升,其中有不少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
为此,林森森找到狮山高级中学创办人周宝惠,想依托希望工程,联合学校设立一个专门的班级,免除学杂费外,还给每人每月提供150元生活补助。
这可不是小数目。按一个班30名学生算,每年要花费五六十万元。何况,周宝惠仍背着办校时的贷款,但他没有犹豫就应下了。因为当年的他,也是在乡亲帮助下才读完中学,考上师范学校,有了这一番事业。
“没有亲历过很难明白,这个现在看来小小的善举,对这些学生意味着什么。”时任狮山高级中学团委书记梅岳军说,“希望班”招生从2000年延续到2008年,为了帮助确有困难的学生,每年暑假,乡镇上报名单后,学校都要联合团县委、县教育局逐一进行家访。
一次,因山路崎岖,到云岩乡时已是晚上7点多。远远地,大家就看到村口亮着几支手电筒的光。原来,为了迎接他们,学生一家、村党支部书记和家族长辈,已在这里等了近一个小时。
有的学生,是他们从流水线上“抢”回来的。
“那天特别热,我正走路去镇上印刷厂时,邻居骑摩托车追上来,叫我快回去,说家里来客人了。”钱贤鑫知道家里拿不出高中学费,中考一结束,就准备跟姑父学技术,当个印刷工,“没想到,这个机会会落到我身上”。
李孝秀、陈上碧、陈邦祥……28个名字,组成了首届“希望班”。
2000年9月,他们踏进高中,迎来了改写命运的机会。
让自己成为光
“努力”,是接触过“希望班”学生的人,对他们的共同评价。
早上五六点起床,比其他同学更早到教室。晚上十点半,踩着熄灯铃声往宿舍跑。周末的阶梯教室,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高三冲刺期,有人在熄灯后偷偷跑回教室通宵学习……
陈上碧说,那时大家就一个想法,免费上高中的机会,必须好好珍惜、牢牢抓住。从学校所在的金乡镇,到他家所在的桥墩镇,往返需六七个小时,为节约时间和路费,每学期他只回家一两次。
这让班主任王凤丽感动又心酸。她记得,当时“希望班”的各科老师,都是学校高薪聘请的特级教师,逢年过节,老师还会邀请学生一起活动,让他们享受优质教育的同时,也感受温情的陪伴。
“相比同龄人,‘希望班’的学生既自律也自卑,高中是一个人自我认知和成长的重要时期,我们希望他们明白,社会不仅给予他们善意,也寄予他们厚望,期待他们好好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王凤丽说。
寒来暑往。2003年夏天,高考出分,28个人全部上线,有24人考上本科,其中4人还进了重点大学。
走出大山,他们遇见了广阔的世界。
李孝秀进入上海大学,攻读高分子材料专业。之后,靠着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读完了研究生。如今,他定居上海,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工作,多项发明专利得到广泛应用。
从温州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陈上碧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这些年,不少企业的高薪聘请,他都拒绝了:“我受国家和社会帮助走到今天,愿意坚守在国防事业一线。”
立志教书育人的蔡林珠,希望更多人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回到苍南,成为小学教师。从教18年,近半时间在山村小学,教学和住宿条件艰苦,她没有怨言,反而加倍用心,带出了不少优秀学生。
陈邦祥进了企业,郑姿姿成了医生,金少东当上了公务员……当年的贫困少年,怎会想到今天的出彩人生?
抓住光,成为光。他们追逐人生理想,也为社会创造价值。
把光递给需要的人
时隔3个多月,想起和钱贤鑫首次见面时的情景,苍南县民健社会工作事务所负责人林少少感触很深:“穿着朴素,背双肩包,从杭州赶到苍南已经是饭点了,他也顾不上吃饭,一直在交流‘希望小书房’怎么做。”
做社工10多年,林少少参与过不少公益活动,但由“希望班”的学生共同设立基金资助的项目,还是第一次遇上。因此,测算经费发现自己要贴近万元时,林少少仍然接下了项目,“想和他们一起,把爱心延续下去”。
“曾有一束光,在黑暗中照亮我们前行。现在我们有能力了,也想把光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钱贤鑫说,这是他和同在杭州工作的陈邦祥商量发起微光爱心基金的初衷。
但2022年初,真的将拟好的倡议书发到班级群时,两人仍有些忐忑:大家愿意再提受助经历吗?会不会觉得这是道德绑架?会不会认为是作秀?
没想到,几乎瞬间就得到了热烈响应。
“需要我们做什么,招呼一声就行。”在山村小学工作时,蔡林珠的收入不高,但见到学生交杂费有困难,她总会悄悄在单子上打个勾,再用自己的工资补齐。
“一直在想怎么回报社会,这个提议太好了!”
“除了捐钱,我还可以当志愿者。”
……
28个人一致赞同。当年5月,在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支持下,微光爱心基金正式设立。
微光成炬,凝聚大爱,这是取名的用意。
一个月后,他们带着文体用品,走进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育才学校。这是一所希望小学,也是富阳最早的专门接收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入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当时有500多名学生。
在这次活动中,他们注意到当时读四年级的小张。学校礼堂里,很多学生围在一起,试用台灯、跳绳时,小张沉默地站在角落。经沟通得知,小张一家从四川来到富阳,现在父母又要去其他地方打工,留下他和爷爷奶奶在富阳生活。
“捐钱捐物还不够,这些孩子还需陪伴。”陈邦祥说,之后,他们资助项目时都会增加心理监测、辅导等内容。
两年来,每隔两周都有志愿者到小张家,陪她读书、玩游戏。慢慢地,小张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微光爱心基金筹集资金约27万元,先后参与了浙江省希望工程营养提升计划、建德市“希望小书房”、四川省泸定县教育助学等项目。“希望班”的同学仍乐此不疲地坚持着,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处困境的孩子,像当年的他们一样迎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的行动,也在带动更多人。
苍南“希望小书房”项目中,温州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汪名彦捐赠2万元;
生产桌椅的企业得知原委,主动提出“给最优惠的价格”;
杭州的一位企业主陈思海,多次作为志愿者参与微光爱心基金组织的公益行动……
受助,自助,助人。用善意回报善意,用爱心激荡爱心,让这股能量像涟漪一样荡漾开来。
这就是“希望班”的希望。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