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就要过去了,杭州中小学的劳动课越上越有味道。
翠苑中学在原来的劳动课程当中添加食育项目,八年级学生学做豆腐、豆浆、豆渣饼,放学后还带回家给父母品尝。
记者还发现,古荡第一小学40多个班级的班主任兼任劳动课老师,利用全区众筹的劳动课课件实现轻松教学。不只古荡第一小学,三墩小学、行知小学等学校的数学、美术、音乐等学科老师也纷纷“入伙”,兼任劳动课老师。
每周一节的劳动课正在杭州中小学校以这样的形式陆续“上架”。一所学校的校长表示,考虑到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劳动课,学校也在动脑筋开好这门必修课。
“跨学科”已不稀奇 “劳动课+N”教学模式受到重视
吴曾泽宇是古荡第一小学的数学老师,这两年开始兼任学校40多位劳动老师的教研组组长,而这40多位劳动老师,都是班主任兼任的。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吴曾泽宇很自然地将她上的劳动课与数学课挂上了钩。五年级数学有“长正方体”这一课,她会买来木材,让学生先在劳动课上,用磨砂纸将其磨光后进行包装、测量,做成装饰品、华容道(一种益智游戏)等手工制品,作为数学课的道具。在数学课上看到自己制作的教学道具,学生们也非常开心。
这一年,吴曾泽宇正在尝试花更多精力在劳动教育上。“劳动课现在越来越重要,加上自己确实比较喜欢做手工,所以打算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种“劳动课+N”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重视。
三墩小学史利嫦是美术老师,她发现美术与劳动存在某种相通性,如何让劳动更有艺术创造力,成了她研究的重点。竞舟小学杨文韬是学校信息技术老师,他正在研究如何将劳动与学校的特色人工智能结合。
劳动课要全面铺开,师资是首要问题。记者从多所学校了解到,截至目前,杭州中小学劳动专职教师非常少。专职劳动老师潘蓓蓉在文华中学从教多年,新学期开出食育课程,并打算在退休前编制出食育方面的教学材料,便于下一任劳动老师接手。
为了提升教师的劳动技能,从上学期开始,西湖区组织劳动老师奔赴浙江大学农学院、西湖职高以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习劳动技能,如园艺种植、包粽子、做小笼包、编织等,开启劳育同心圆培训。西湖区劳动学科教研员方慧青发现,年轻老师们在提升劳动技能后,劳动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人人参与 空间共享 努力让学生把劳动课上好上足
根据浙版《劳动》教材,行知小学的劳动教师团队梳理了可满足一个班学生使用的“烹饪”“木工”“拆装”等13间劳动教室、器材的配置清单,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参考。文新小学教师团队研发的课件“开展劳动工具的改造”,借助工程笔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劳动工具的演变,再制作新的劳动工具。
劳动课难的是人人参与。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动手的快乐,不少学校开启了空间轮转。前段时间,行知小学四年级11个班的学生前往行知二小集中进行劳动技能学习。全年级20位学科老师,根据所选项目展开教学。通过空间轮转以及教师的参与,全校4700多名学生每学期可以学到8项劳动技能。“这两年班级增加后,轮转的难度也加大了。”学校专职劳动教师綦宝珠说。
空间共享的模式,已在不少中小学校中尝试。今年杭州西湖区还评选出了多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制作劳动教育实践地图,供学校学生选择。
采访中,一些校长表示,努力把劳动课放进学生课表,上好上足。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劳动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罗祖兵所说,在劳动过程中,孩子们会与他人产生合作关系。当他们参与集体劳动时,会明白分工协作的原则,了解不同劳动岗位的社会价值和相互关系,这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