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日,杭州地铁又凭“颜值”刷了一波存在感。滨康路站内,一条近400m²的光影艺术长廊吸引了无数市民、旅客驻足。LED“星动屏”上滚动播放着宋人日常生活的抚琴、调香、插花、烹茶等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宋代。
杭州地铁站里的LED “星动屏”。图据杭州地铁官方
作为城市交通动脉,地铁与市民生活紧紧相连。如今,地铁已不只是单纯的通勤工具,而是充满商业活力和文化特色的“地下世界”。随着地铁线网不断加密,客流量与日俱增,一个个功能复合、服务多元、消费便捷的“地铁生活圈”正加快构建。
浙江地铁站里除了便民设施外,还有哪些新“花样”?地下空间与都市发展的“双向奔赴”,如何“亲城”又亲民?近日,记者实地探访寻解。
解锁地下空间新玩法
近几年,地铁站变得越来越有意思。在便民服务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多元场景与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让原本冰冷的地下空间逐渐转变为人们寻找松弛感和烟火气的据点。
杭州地铁站商业街。记者 赵培希 摄
12月27日下午2时,杭州地铁文三路站的“觅花街”人气正旺。一点点、霸碗盖码饭、重庆鸡公煲、吉祥馄饨、成都砂锅等各式各样的餐饮店占了主流,大部分店几乎满员,还有不少身穿红蓝两色的外卖骑手在门口等待取餐。
“平时上班路上吃碗面,周末逛街经过顺手买杯奶茶,已经成为习惯了。”住在附近的彭女士是文三路站10号线的“常客”,自这条地下商业街开业以来,她的每日早餐、外卖零嘴都在这里“解决”。
“地铁正在成为更适合市民‘轻消费’需求的地下空间。”杭州地铁商业经营管理公司黄怡卿分享,目前,地铁内商业主要集中在自助贩卖机、商业街、商铺三种模式,引入了餐饮、零售、生活配套等多元业态。
这类地铁商业主要用于满足市民过路性的便捷消费。例如,肯德基在杭州地铁萍水街站推出早餐车;“免洗快剪”试点入驻北京地铁;深圳地铁上线“咖啡自提柜”,这些业态的品牌布局、售卖形式与地上商业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正因为亲民,地铁商业才能快速与消费者建立起情感纽带。”杭港地铁新闻发言人祝宁提到,随着地铁空间社交和互动属性的加深,地铁站里的新兴商业玩法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小黄车”公益集市。图据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宁波地铁引入“小黄车”公益集市,103位残障人士出摊售卖咖啡、文创、糕点等产品;温州举办“轨道集市”,邀请15家优质商户进行农特产品展销;深圳岗厦北枢纽,复古市集、户外电影放映等活动集体亮相……多元、高频的活动运营大大提升了商业的吸引力和客流变现能力,也丰富着市民的出行体验。
正如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中的经典旁白:“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与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
藏在地铁里的文化浪漫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站“毛绒绒拥抱展”。记者 赵培希摄
“19号线涌入了一批毛绒绒。”
“冬天地铁也要穿毛衣。”
“杭州地铁真是太前卫了。”
……
前几日,杭州地铁西湖文化广场站的“毛绒绒拥抱展”强势刷屏社交媒体,引领了一波“冬季热”。站内冰冷的墙面和柱子被五颜六色的长毛包裹,不少网友闻风赶来打卡合照,纷纷感叹“地铁一夜之间变暖了”。
在行色匆匆的路上,你我和美不期而遇。如今的地铁站,总能带给市民和游客惊喜。
“不同于消费者对上盖综合体的明确目标和需求,地铁作为赶路途中的过渡区域,常被人所忽略。”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肖亮表示,实际上,地铁占据了城市相当大的空间,它加速着经济的发展、接驳着人们的出行,甚至为城市形象输出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眼下,一个个“高颜值”地铁站正被打造成为城市美学的新地标。
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的曲线设计结合了黄浦江的水流形态,搭配顶部蜿蜒曲折的褶皱灯带,将赛博朋克风与传统美学完美交融。
北京地铁19号线平安里站以“荟萃京华”为主题,充斥着老北京元素:古画作隔、剪纸贴柱,还有琳琅满目的天灯,热闹得像元宵灯会。
西安东长安街站文化墙上,汉画像砖、画像石中的旧时农业、手工业、宴饮等出行场景徐徐展开,还原了西汉社会的文化风貌。
同样,地铁上的文化气息,不只体现在静态的外观装饰。近年来,全民快闪节、国潮魔术演出、流动音乐厅、书法作品展等各式各样的文旅活动也正走进地铁商圈,带来了潮流艺术与地铁人文的精彩碰撞。
合肥龙岗站非遗展。图据合肥轨道交通
12月27日,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在合肥龙岗站上演。现场,有非遗大师们亲自展示吴山铁字、葫芦烙画、庐州蛋雕、庐州泥塑、剪纸等作品,还有黄梅戏、太极拳等表演,带过路的行人一览传统文化之韵。
“赶路还能接受文化洗礼,地铁站太会整活儿了。”社交平台上,有网友晒出留言。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艺术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既要有共性,也要有各自的共性。”杭港地铁新闻发言人祝宁说,地铁站不仅仅是一个满足城市交通需求的设施,更是可以通过文化交融、人文互动的介入,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给予的温暖、安慰与治愈。
当地铁邂逅艺术,不只是对轨道交通的开发应用,折射出的是对城市生活、历史底蕴的深刻洞察。
站城融合,未来可期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共有54个城市开通轨交线路313条,完成客运量27.1亿人次,进站量16.2亿人次。
越织越密的地铁网线,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造就了以地铁站为圆点的“便民生活圈”。
“在主城区线路铺设基本完毕的情况下,城市要追求高质量发展,轨道交通就必须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汤海孺认为,地铁延伸到哪里,人们的生活就延伸到哪里,因此以交通为导向对城市空间规划与资源布局进行重新定位则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宁波地铁沿线建起住宅。图据宁波轨道交通
宁波奉化江畔的4号线兴宁桥东站,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也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如今,沿线全新的住宅、商业区、写字楼、医院拔地而起,一站式解决市民需求,也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与人流量的迅速增长。
“站城融合,不仅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更要重点关注车站人群的活动和需求变化。”汤海儒提出,可以进一步强化各类交通之间衔接度,让从地铁站内出来的人能快速中转;保证地铁站周围有充足的公共空间,以供人们停放自行车、游玩和休憩;抑或是增设站点出入口数量,与周边设施形成无缝链接等。
轨道上的幸福生活,还体现在城与城之间的连接。
绍兴地铁1号线。图据萧山日报
今年,绍兴地铁1号线与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了互联互通,构建起更为快速便捷的都市通勤圈。“城际线通杭后,通勤时间大大减少了。”家住绍兴越城区城南的王女士在杭州萧山一所中学任职,此前,她需要从绍兴客运中心乘坐大巴前往萧山,一天来回,路上得花近3个小时。现在,乘坐城际列车半小时就能到萧山,足足省了2个小时。
“跨市地铁对于人口的流动和资源交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与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杭州地铁运营公司客服管理工程师傅浩霖说。
另一面,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延伸“边界”到周边城市,也给部分三四线城市带来了地铁。例如,咸阳凭借与西安的“双子”关系,也建起了4条地铁线路,让市民们的“双城生活”,幸福可期。
当出行不再意味着“匆忙”“艰难”,我们才能在路途中,感受温暖与诗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