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31日讯(记者 周松华 共享联盟·北仑 张若曦)日前,浙江重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成为宁波市首个试点区域。
按计划,该区将聚焦石化行业绿色发展主线,通过3年试点,构建特征污染物全过程管控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园区环保监管的样板方案。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正从“雾霾”“黑臭”等感官指标治理,迈向针对长期性、隐蔽性危害的污染物治理阶段。作为屡获生态环境保护“国字号”荣誉的“老先进”,宁波经开区将面临哪些新挑战?这项试点又将给化工企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筛查识别新污染物
在宁波大榭化工园区,来自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宁波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技术团队结合具体生产工艺和环境监测数据,正在对28家化工企业进行环境健康风险“体检”。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识别潜在的新污染物,找到合适的监测方案。
这是开展试点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宁波市环科院土壤与固体废物研究所所长黄海平解释:“过去,我们常用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等指标,来评价一个区域环境质量优劣。如今,新污染物越来越受到关注。”
资料显示,当前全球关注的新污染物超过20大类,每一大类又包含数十或上百种化学物质,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微塑料等。随着技术发展,被识别出的新污染物仍在持续增加。
“在石化行业,化工产品的生产、储存、使用以及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的新污染物。”黄海平表示。
对于新污染物治理,国家已有明确导向,可在基层,污染底数不明确、环境影响不掌握、筛查方法不高效、风险预警不健全等问题仍较普遍。
“快速、精准地筛查和识别新污染物,就是一个难题。”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四级高级主办刘丹举例说,大多数新污染物通常以低浓度存在于“三废”以及环境介质中,需要采集大量样品,通过富集浓缩、去除基质干扰等复杂的前处理,才能进行分析,耗时长、成本高。同时,对一些新污染物的分析监测、毒理计算、暴露预测,县区级环境监测机构也缺乏技术支撑,无法满足监管需要。
“这次,我们委托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宁波市环科院对全区化工企业开展‘体检’,就是为了摸透新污染物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张区域风险清单,构建一套监测评估体系。”刘丹说。
做好了新污染物的“筛”和“评”,下一步,宁波经开区将对新污染物展开全过程管控,包括源头禁限、过程减排和末端治理。
从末端治理到全周期管控
在宁波利万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聚苯乙烯装置正在实施停车检修。
按计划,除了要完成数百项的常规维修、几十项的扩能改造等检修任务,工作人员还将对数十台压力容器、几千个压力管道焊口进行强制检定。“管控生产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既是为了生产安全,也是为了环境安全。”宁波利万新材料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人陈赟解释说。
对此,负责企业环境健康风险“体检”的专家很赞同:“新污染物生成机理复杂,不能只寄希望于末端治理,必须前移端口,从源头开始实行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控。”
鼓励企业主动实现新污染物绿色替代,就是一种尝试。在利万新材料公司质检实验室,工作人员正操作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聚苯乙烯产品的相关数据。陈赟介绍,“过去,公司一直使用气相色谱分析法进行化合物成分分析,经常用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随着二氯甲烷危害逐渐曝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员工身体健康,从前年起,公司革新实验分析方法,改为使用液相色谱分析法,避免了二氯甲烷的使用。”
“如果无法用新材料、新工艺替代,我们也希望企业‘壮士断腕’,不走‘先排放、后治理’的老路。”刘丹说。
在全国最大的聚氨酯硬泡聚醚生产企业——万华化学(宁波)容威聚氨酯有限公司,安全负责人孟永维分享了一则好消息:公司已经停止了壬基酚原料的采购和使用。
壬基酚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壬基酚作为助剂生产农药产品,禁止生产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禁止用作化妆品成分。
“原先,公司每年使用壬基酚原料120吨左右,生产的聚醚多元醇产品约470吨,主要供应海外客户,应用于聚氨酯发泡产品、汽车内饰件等领域。”孟永维说,严格来说,该产品并不在《清单》列举的三项管控措施的范围,但基于环境风险的考量,公司仍决定停止生产相关牌号的聚醚多元醇。
为此,公司积极对接、说服海外客户。孟永维表示,舍下小利,主动打破有可能出现的“环保壁垒”,帮助企业消弭长远发展的风险隐患。
“即便不能立即更新工艺,监管部门也要指导企业做好生产全环节所涉及的污染物排放分析,仔细评估环境风险,这也是实现新污染物过程减排的具体方式。”专家建议。
跳出环保做好环保
万华宁波工业园整洁干净、树木葱茏,这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材料生产基地,生产规模从2005年的16万吨提升至目前的180万吨。但这期间,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却分别下降70%、30%、20%。在大榭化工园区,像万华这样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先进的绿色企业并非个例。
“很多人对化工行业缺乏真正了解,仍保留着化工行业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印象,甚至避之不及。”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党组成员、二级高级主办张红枫表示,风险防范的同时,做好科普宣传、提升民众对环境健康的认知,“这也是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赋予我们的使命。”
化解“邻避效应”,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是关键。2021年,宁波经开区推出“区块链+环保码”的创新改革,为全区3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建立“健康档案”。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全区现有的744个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实时采集企业环境管理情况、安全风险状况等,一旦发现风险,对其进行赋码警告。群众也可以通过‘环保码’知晓企业环保做得怎么样,一目了然。”张红枫说。
以“环保码”为基础,宁波经开区计划打造环境健康码数字化管控平台,植入风险评估识别模块,根据企业环境健康实时数据,自动生成风险等级,向企业和监管部门输出问题清单和分级监管清单,实现全流程智慧管理。
同时,该区将积极引导石化、钢铁、电力等重点行业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邀请市民走进园区工厂,眼见为实,增强绿色发展信心。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