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四季烟火。对很多人来说,方便实惠地吃上一顿好饭,亦是“小确幸”。
12月28日,北京香山地区迎来了首家“海淀食堂”,开业首日便吸引不少居民前来打卡。
最近一段时间,一批“海淀食堂”在北京的社区、商业中心和产业园落地,面积大、环境好、菜品丰富、价格亲民,刷新了许多人对于社区食堂的固有印象。到今年底,挂着“海淀食堂”招牌的餐厅已有30家。
在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发布了“海淀食堂”的就餐攻略,称其为“干饭好去处”。
“海淀食堂”凭什么能出圈?全国各地的社区食堂又是如何求新求变的?
没有“科技与狠活”,冠以地名的社区食堂
12月24日,中午11时30分,记者走进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海淀食堂”京东科技大厦店,看到“海淀食堂”的Logo被制作成一面面吊旗,悬挂在食堂的醒目位置。
“海淀食堂”京东科技大厦店内部。记者 王柯宇 摄
超过2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500人就餐的店内,自选菜、小碗菜等档口已经排起了长队。还有食客陆续进入食堂,拿起餐盘。不远处的小吃区,临沂炒鸡饭、牛肉新疆炒粉、重庆小面……各地特色美食香味四溢。
“以前这里只供大厦内部员工用餐,中午我都点外卖,经常纠结‘今天吃什么’。”在附近工作的IT工程师马宏超说,今年10月“海淀食堂”开张后,自己就餐有了新选项,一餐不到30元,量大管饱。
作为一家全龄友好的餐厅,“海淀食堂”还设有老年专座区。专座区内,80岁的姚奶奶和老伴儿刚吃完午餐,两人一共花费43元。说起家门口的“海淀食堂”,她竖起了大拇指,“满意!特别是称重的自选菜,2.98元一两,我们能多选几种菜品,很实惠,环境也敞亮。”
消费者在“海淀食堂”自选菜餐线排队。记者 王柯宇 摄
姚奶奶告诉记者,“海淀食堂”一开业,老两口就来“报到”了,“食堂挂着‘海淀’招牌,咱信得过,在卫生、餐品质量上都有保障。”
距离京东科技大厦10公里处,“海淀食堂”宝盛广场社区餐厅也迎来用餐高峰。面积超2100平方米的餐厅同样是“大规模”,在常规餐品外,餐厅还开辟了无糖专区,推出北京市首个LGIT(低血糖生成指数)营养餐,提供热量、升糖指数等数据进行参考。当天,营养餐有牛肉罗宋汤、烤三文鱼、虾仁奶香土豆泥等6类餐品可供选择。
“我们研发的LGIT营养餐选用的是椰子面粉、大豆纤维粉等天然的低升糖食材,没有添加剂,当天现场加工、售卖,很受老年人和健身爱好者的欢迎。”餐厅运营方、“满座儿”餐饮集团总经理魏海鹰说。
作为社区食堂的“新物种”,自9月26日首批开业以来,“海淀食堂”陆续开进了社区、产业园区、院所、商超等场所。根据规划,明年将有100家“海淀食堂”面向社会开放。
当食堂被冠以地区之名,它是如何“诞生”的?
以往,养老助餐是海淀区关注的一大重点。而在老人之外,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面临着“用餐难、用餐贵、用餐晚”问题。同时,海淀区作为科技大区,园区企业云集,部分散布在楼宇内的小微、初创企业,其用餐需求也亟待保障。
开进超市的“海淀食堂”。受访者供图
“打造‘海淀食堂’,是为了让在海淀工作生活的全龄人群,都能感受到烟火气,也更有归属感。”北京市海淀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淀食堂”由海淀区民政局、区商务局、区农村局分别针对社区、园区、村进行食堂建设,其他多部门共同推进,有“养老拓展、企业加盟、院所开放、园企共享、镇村共建”5种模式,并发动高校院所、社会餐饮企业、商超等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当然,要被授牌成为“海淀食堂”,是有门槛的。比如,所有菜品拒绝预制菜,没有“科技与狠活”;食堂至少能同时容纳50人就餐;单餐均价不超过25元等。
政府支持和专业“操盘手”运营之下,“海淀食堂”成效初显。“自挂牌以来,餐厅日均客流量超1200人次,整体营业情况比挂牌前增长了一倍。”魏海鹰说。
“以前周末的客流量很少,而现在,周末日均营业额能达到6000元左右,总客流量增长了30%。”“海淀食堂”京东科技大厦店运营负责人景霞说。
拿出“十八般武艺”,能否抓住你的胃和心
“海淀食堂”走上规模化品牌之路的背后,是社区食堂运营理念的改变。
从全国看,近年来,集聚生活气、人情味的社区食堂越来越“斜杠”,纷纷拿出“十八般武艺”,力图给消费者带来更深层次的市场与服务价值。
有的社区食堂,延长了营业时段。在广州荔湾区西村街的社区食堂,能“叹早茶”,提供虾饺、叉烧包、牛肉丸等20余种茶点;杭州上城区凯旋街道的社区食堂“小巢里”,通常从早上6时30分一直营业到凌晨2时,走的是“越夜越嗨”路线,推出的小龙虾、秘制小串、海鲜烧烤等品类,深受年轻人喜爱。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凯旋街道的“小巢里”食堂。受访者供图
“今年5月试营业后,食堂人气就很旺。最近,我们对食堂进行了整体提升,改造后室内用餐面积增加了100多平方米,能容纳更多人同时用餐。”“小巢里”负责人王琢如说。
有的社区食堂则氛围感满满,成为网红打卡地。上海徐汇滨江市民食堂,被180°全透玻璃环绕,坐享一线黄浦江景,食堂内还有MANNER咖啡档口,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出圈;成都锦江区R29社区智惠食堂里,店内设置的智慧炒菜机器人同样“吸睛”。
当吃饭这件“小事”变得越来越多样,社区食堂也在努力探索“食堂+”模式,将餐饮与其他服务功能相结合,让食堂有更多打开方式。
比如,“海淀食堂”大有尚品社区餐厅会在非就餐时间举办美食活动、健康讲座和手工坊活动。
杭州市拱墅区东新园大运河社区食堂“幸福茶馆”。受访者供图
杭州市拱墅区东新园大运河社区食堂推出了“幸福茶馆”,一年四季供应不同的养生茶,成为居民们的歇息地。“食堂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还能坐着和邻居聊家常,享清闲,挺自在的。”居民张阿姨说。
既留得住老年人的胃,也抓得住年轻人的心。社区食堂赛道持续升温,餐饮企业也纷纷入局。小菜园在南京开出社区食堂品牌“菜手”,真功夫也在广州布局社区食堂。据报道,2023年新注册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1700家。
社区食堂的火热,首先离不开政策推动。2023年7月,商务部、民政部等13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此外,各项补贴和减免政策也吸引着企业的加入。
位于上海虹桥的社区食堂。图源:视觉中国
“强调性价比的社区食堂,与当下就近消费、健康饮食等新趋势非常契合。”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肖亮认为,随着消费者的生活节奏加快,社区餐饮不仅满足消费者的就近用餐选择,价格也非常亲民。
我国社区餐饮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商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国内中式社区餐饮行业规模有望达到1.48万亿元。
一边是百姓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一边是运营企业不断探索相应的配套服务,一片规模巨大的新蓝海正加速发展。
“真香”之后,何以长久飘香
各地“卷”起来的社区食堂,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真香”。
不过,红火之外,也有不少经营者坦言压力不轻,部分社区食堂还因经营困难,不得不暂停营业。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展开典型调研,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餐费价格很难与成本同步,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2023年以来,北京、西安、沈阳等地都出现了社区食堂停止营业的情况。“高峰时期,成都开办的各类社区食堂超过800家,目前还有500家左右在运营。”成都餐饮同业公会秘书长袁小然说。
在肖亮看来,社区食堂陷入运营困境,一方面,是客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很多社区食堂主要依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其菜品价格低廉,收入难以承担运营成本,“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制约着社区食堂的可持续发展。
社区食堂不能一直“用爱发电”,也不能依赖“输血”维持。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想要持久飘香,必须在“公益化+市场化”中找到良性发展的路子。这不仅需要经营者的精打细算,也考验着地方政府精细化运营的水平。
挂有统一招牌的“海淀食堂”。记者 王柯宇 摄
“海淀食堂”探索的是在政府支持下、吸引社会餐饮业态加入、进行市场化运营的路径,从而推动社区食堂向城市食堂转变。
除了“海淀食堂”,各地也在积极探索,为社区食堂做起“加法”。
比如,今年,杭州提出,在重点满足老年人助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社区食堂向普惠性方向发展。也就是说,杭州将推动社区食堂转型,让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有处吃、就近吃、吃得好。
在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的“幸福·邻里”食堂,简约的原木风装修,精致小巧的摆盘,颜值很高。这家食堂中午为老年人提供优惠餐食,晚上调整为餐饮店点餐模式,主打蒸菜、炖菜和杭州卤味。
杭州市上城区湖滨街道“幸福·邻里”食堂。受访者供图
“今年2月,开业仅半年的时候,食堂已经达到预期营业额。现在每月营收在60万元以上,去掉人工、食材等成本后,还有盈利。”食堂负责人唐延胜说,通过创新推出减脂餐、宝宝餐、外卖餐等,食堂月均服务1.5万余人次。
社区食堂经营的不仅是生意,更是人情。根据居民的细分需求,制定经营策略也同样重要。
上海徐汇区华欣社区食堂就根据居民需求,推出主打本帮口味的特色小炒,元宝虾、响油鳝丝、牛腩煲等招牌菜,深受欢迎。“食堂附近有2000多户居民,我们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发现,居民有家庭聚餐的需求,特意开设小炒服务,菜单还会定期更新。”食堂厨师长张峰说。
延伸更多可盈利的业务线,挖掘更多客群,当学会在市场里“游泳”,社区食堂或许就能长久飘香。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