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代表委员热议——

文化出圈,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

字体:
—2025—
01/17
07:13:11
2025-01-17 07:13:11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陈宁 沈听雨 陈黎明 周琳子

  越剧《新龙门客栈》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省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接地气”的表述,让许多代表委员兴奋不已。

  过去一年,这部“新国风·环境式”越剧叫好又叫座,无论是新颖的艺术手法,还是新生代越剧明星,无不牵动着戏迷的心。

  省两会现场,这也触发了代表委员们关于文化出圈破圈的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科技”的加法怎么做?文旅融合,能否与地方特色文化紧密相连?文化惠民这道题,还有哪些新解法……

  代表委员们认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要始终坚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郭华巍:

  以开放之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转化

  加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研究利用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令我们倍感振奋。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生命力最旺盛的项目之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近20年来,目前出版了3700多册著作。以文化研究工程为抓手,浙江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繁荣,走在全国前列。但我也在思考:面对纸质书读者减少的现象,如何推动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更好走进千万家。

  近年来,省社科联一直注重与媒体合作,推出了以“文化寻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与你同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文化研究工程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社科普及内容,去年还推出了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出圈,其中一期短视频还入选中宣部“文化中国行”专题。这一成功转化的案例,给予我们信心和思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传承和发展宋韵文化、吴越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是文化研究工程聚焦的重点,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通过有效转化,让它更加可亲可感、成风化人。

  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要基于一种开放包容的理念。眼下,各类数字技术方兴未艾,人工智能大模型工具的崛起,给我们既带来挑战、更创造机遇。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要用好这些新技术、新手段,与时代同频共振。此外,我们还要大胆“走出去”。省社科联正在酝酿一批辨识度高、标志性强的项目出海。比如,将与西湖、良渚、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英文版书籍、视频等方式全球传播,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属于中国的,更是属于世界的。我们有责任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

  省政协委员、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

  科技赋能,文化才能“活色生香”

  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以高科技、数字化为“卖点”的文化项目陆续涌现。但我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项目只是把科技作为承载文化艺术的一个工具,这种简单叠加模式并没有实现科技与文化的真正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文化+科技”“文化+数字”“大视听+旅游”“交通+旅游”等新模式。其中的“文化+科技”应该如何解读?

  杭州亚运会期间,我和团队创作了一幅巨幅数字版画《水光潋滟晴方好》。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文化和科技的交融。记得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如果以传统版画的方式进行创作,短时间内很难找齐所需木板材料。数字版画运用电脑、激光雕刻等技术,既解决了传统版画制作周期长的问题,又还原了版画质感。

观众在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里观看绘画大系展出。 记者 董旭明 摄

  这种基于文化本身的调性,运用科技手段进行传统艺术创作的方式,正是“文化+科技”的探索实践。科技赋能下,我们能够开拓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创作效率得到提升,文化内涵愈发多元,传播范围也更加广阔。

  深耕“文化+科技”这个新兴领域,新时代文化工作者大有可为。

  解放思想是关键。眼下,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持续普及,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工作者要敢于顺应新潮流、拥抱新技术,大胆突破惯性、突破自我。此外,还要构建联动机制,形成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合力。近几年,浙江美术馆加强与浙江大学、省科技馆等合作,不仅拓宽了文化传承路径,也锻炼了一支专业人才队伍。

  我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文化工作者通过融入科技元素、运用科技手段,让文艺创作、文化产品多点开花,为人们提供“活色生香”的文化体验。

  省人大代表、嵊州市委书记裘建勇:

  用一方“水土”打造一方文旅

  这两年,外出开会、参加活动时,人们得知我从浙江嵊州来,都会不约而同提到越剧,尤其是这些年“村越”的火爆,进一步提升了嵊州的知名度。

  嵊州是越剧之乡,群众基础广泛,依托这一本土优势,两届“村越”联赛出圈,带来了文旅“流量”。据统计,2024年,来嵊州的游客达7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2%。他们领略越剧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嵊州的魅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村越”把更多游客带到嵊州,嵊州给他们烹制一道什么样的“文旅大餐”?在我看来,我们的文旅融合,依然要紧扣越剧这个特色,换句话说,就是要用一方“水土”打造一方文旅。

第二届“越嵊州 越有戏”乡村越剧联赛首场PK赛现场。 记者 郑培庚 拍友 裘坚钢 摄

  本土文化资源,是文旅融合的“根”。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调侃,那句“想你的风吹到……”,往往令人不知身在何方。文旅融合,要守住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文旅产品。比如,人们因“村越”来到嵊州,肯定想进一步了解越剧渊源。我们把越剧小镇、越剧博物馆、越剧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串点成线,历史、人物、故事等元素有机融合,令游客感受到“枕边山水近,戏里日月长”的人文风貌。

  文旅融合的持久生命力,还在于创新。这些年,我们基于本土文化资源,做了一些年轻态的尝试。比如陈丽君出圈后,我们在第二届“村越”开幕式期间邀请她回家乡表演,带来了一波游客量。再比如,这些年,嵊州出了一系列越剧的文创产品,用轻巧、时尚的设计赢得了市场。这些文创产业,不仅搭建了游客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桥梁,还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让文旅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幸福产业。

  省人大代表、省级非遗项目“夹纻漆器”传承人何必阔:

  打造文化惠民的好载体

  “夹纻漆器”是什么?这个问题,我被问了无数次。多年来,这项在温州已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制胎技艺,一直难以走出“深闺”。

  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两年前,在龙港市政府支持下,我筹建的温州夹苎漆器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这些年,浙江民办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这些年,我走过一座座精心布置的场馆,也和不少民办博物馆馆长作了交流。我们有共同的想法:民办博物馆光有场馆还不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民办博物馆是“从群众中来”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文化惠民的好载体。在做好“文化+民生”这篇文章时,我们要紧扣民办博物馆的“为民”属性:一是专注“小而精”。民办博物馆要和公办博物馆错位发展,比如以一项非遗、一门地方技艺、一种地方文化等为切入点,既发挥展示功能,也承担科普职能;二是鼓励“大手牵小手”。一座民办博物馆,光靠一两位收藏家、传承人还远远不够,应鼓励公办文博单位、研究机构与民办博物馆“牵手”,共同开展研究、教学等活动。比如这两年,我们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建立工作室,与公益组织、相关协会等合作,定期举办公益讲解、漆艺研学活动等,博物馆人气更旺了;三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建议打通民办博物馆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评聘,吸引更多文博专业人才进入民办博物馆管理队伍。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走进民办博物馆。我也期待,更多的民办博物馆能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文化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