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潮声丨“网约护士”走进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字体:
—2025—
01/22
09:27:55
2025-01-22 09:27:55 来源:潮新闻 执笔 周林怡 李娇俨 林晓晖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冯骥才散文《登山》中的这句话,与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年人、术后康复人群、重症卧床患者、孕产妇等群体,往往就医行动不便,如同一座座很难移动的“山”。如今,通过手机预约,专业护士就会带着药械上门,在家完成医疗护理服务,这一模式也被网友称作“网约护士”。

  浙江是全国最早一批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的省市之一。现在,除了胃管、尿管、PICC导管等“传统”护理项目,还出现了母婴护理、亚健康人群中医调理等服务,“护理”这一概念的外延正在拓宽。

  “网约护士”这一新职业,能给患者带来哪些便利?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受访者供图

  “健康护送员”

  去年,孕早期的赵女士因治疗需要,要定期肌肉注射黄体酮,来回医院奔波却又与卧床休息的医嘱矛盾,让她一度苦恼。

  “了解到‘浙里护理’可以提供上门护理服务,果断下单了。”赵女士说,护士很快按照预约时间上门,还会细心叮嘱饮食、卫生等事项。更令她感动的是,当提出要在早上八时前进行护理时,接单护士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心里一下就踏实了,也认定了对方”。

  “网约护士”的服务有多贴心便捷?

  对患者而言,只需在“浙里办”APP打开“浙里护理”小程序,点击“上门护理”按钮,就能选择各类上门护理服务,涵盖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母婴护理、静疗护理、伤口造口等十余项,每项又包含多个子项目,基本涵盖日常护理需求。

  “浙里护理”小程序截图

  接单流程也并不复杂。宁波市护理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宁大一院”)护理部主任徐琴鸿介绍,“浙里护理”平台会自动派单,客服也会保障接单时效性,如果患者下单时间比较紧急却没有护士接单,客服会联系医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全院调配,满足患者需求。

  “护士通常是‘三班倒’,我们都是利用休息时间来接单。”宁大一院月湖院区的注射室护士邵洁琼说,她已经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近3年,共计接单量近500单。她所在的宁大一院,也是浙江首家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体医院,近五年服务患者约19035人次,居全省首位。

  但是,“送健康”可不像“送外卖”,只需要点对点送到即可。对于护士来说,出去接一趟单,不仅要抛弃休息时间、按照严格流程提供服务,上门前要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服务结束后还要负责回收医疗废物……

  “尽管会占用休息日,也只赚点辛苦钱,但只要感受到被患者需要和肯定,就能坚持下去做这件事。”浙江省台州医院护士长钱卫央说,不少熟悉她的老年患者,会指定她上门,冬天还会提前准备好桂圆茶迎接;邵洁琼还收到过患者家属专程送来的锦旗,写着“微笑亲切 热情服务 主动关爱 胜似亲人”。

  往往一次短暂的接触,却能引发深刻的回响。许多这样的瞬间,贯穿在“网约护士”们的工作中。对很多居家患者来说,护士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提供治疗,也是一种心理安慰,抚平疾病来临时的慌乱与无助。

  护士为患者提供上门治疗。受访者供图

  山区海岛,服务可及

  随着线上护理服务的普及,迎面而来的则是需求和资源是否匹配的问题。

  “居家护理服务的‘可持续’是关键,我们要以最少的人力资源满足最大的服务需求。”台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台州市康复医院副院长毕东军告诉记者,尤其是三级医院,门急诊压力大,下班的空余时间有限,远距离的服务地点还会加大交通成本。

  再加上,不少患者倾向于选择自己最信任的医院而不考虑距离,如果地点在市区尚可接受,但在偏远的山区海岛,怎样才能合理调动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护士资源?

  破题的关键在基层。台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陈福海介绍,2016年开始,台州市率先在全省探索“互联网+居家护理”的“三级联动”模式——将市内9个县市区按照人口比例和医疗资源分成9个网格,每个网格内有一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和数家卫生院,以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模式,就近原则分配患者。

  服务半径在慢慢缩短,延伸至“家门口”的护理,意味着更高的服务可及度,也激活了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

  记者在台州市各区域上门居家护理服务量统计图上看到,基层的占比在逐年升高,比如,临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共体白水洋分院去年一年“互联网+居家护理”服务量高达898次。

  “在小小的白水洋,总共有13个上门护理团队,其中包括医生、护士和药房人员。”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朱哲秀说,辖区内65岁以上老人约有1.5万,其中包括大量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有大量的上门护理需求。

  记者跟随家庭医生团队,来到一户位于上山根村山区的患者家庭。从卫生院出发,只需步行十余分钟,如果护士从市区赶来,则需要将近一个小时。

  患者陈奶奶因摔倒骨折,现在只能卧床,日常需要借助导尿管。她的女儿高女士告诉记者,早年母亲伤口换药,都要全家人陪护乘坐救护车前往台州医院,一趟需要三百多元的车费,老人家还要承受舟车劳顿。“现在手机上点点,医生护士就按时来了,解决了我们一家人的大难题。”

  上门护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有天然的优势。压力在基层,未来也在基层。

  家庭医生团队为患者陈奶奶上门护理。记者 周林怡 摄

  全周期的生命照护

  未来,“网约护士”会走向何方?

  渐入老龄化社会,更大量的居家护理需求涌现,人们的健康观念开始转变,“护理”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拓宽,内容趋向细分——不仅是提供治疗,也关注康复,更是一种精细的、连续的、全周期的生命照护。

  针对这一趋势,全省多地开始运用“家庭建床”模式推进居家护理服务,要求更全面的护理服务,相应的,上门护理项目也在扩充。

  目前,台州市已在开展居家营养、康复和中医等专科护士培养计划。比如居家营养专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护理的基础技能,还要完成一系列培训项目,包括居家鼻饲喂养操作、吞咽障碍评估与摄食训练、居家营养监测方法等,考核认证后发放合格证书。“不过,目前营养、中医等领域的护理人才仍然比较匮乏,而且,增加新的护理项目,还需要配套更细节、更完善的服务规范。”毕东军坦言。

  “去年,宁波市民下单量比较高的项目里,有一项是针对儿童的雾化吸入服务,共有7500多单。”徐琴鸿说,现在许多家庭精细化育儿,患儿在家进行雾化治疗、避免院内交叉感染,能让家长更放心。

  除此之外,徐琴鸿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囤健康”,由此催生了日益增长和细分的健康需求。比如,去年他们为一家企业的年轻人们进行“三伏贴”治疗;为产妇新增了产后康复、新生儿居家护理指导等创新服务。

  宁大一院组织“互联网+护理服务”培训。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患者更放心地享受便捷、专业的护理服务,除了设置严格的准入门槛,不少医院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水平。宁大一院的护理部成立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质控小组,对护士的服务质量进行质控检查;在台州,如果基层护士没有把握,可以联系医共体单位的上级医院的护士共同开展,上级医院还可以通过线上会诊实时提供帮助和指导。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对“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刚需增加,人们对上门护理的价值认知提升,一个新世界正在徐徐展开。护士敲响家门,带来专业、健康和安慰,稳稳接住人生里的一个个脆弱时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潮声;护士责任编辑:吴珂珺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冯骥才散文《登山》中的这句话,与近年来兴起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