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机器上月球 民营企业首次以主体身份参与探月工程

字体:
—2025—
01/27
08:31:55
2025-01-27 08:31:55 来源:都市快报 记者 刘抗 徐萌

  国际月球科研站效果图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供图

  近日,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联合浙江大学、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宣布,三方共同提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方案正式入选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计划于2028年前后年实现登月。

  202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在月球南极那片神秘的土地上,两个身形小巧的机器人缓缓移动,转向、越障、爬坡……勘察月球资源。

  探月 民营企业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

  地卫二来自西湖区云栖小镇,研发人员占比约62%,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

  前年,地卫二成功升空了“浙产”首颗人工智能卫星。

  去年11月,地卫二为阿曼苏丹国首颗卫星“阿曼星”提供太空大脑——星上人工智能处理载荷平台,被业界誉为“太空版”丝绸之路最新成果。

  这一次,地卫二作为中国民营企业,首次以主体身份参与探月工程项目,将研制2台月面微型探索机器人,与嫦娥八号着陆器、巡视器、作业机器人等装备,开展器间交互、联合探测的任务级合作,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及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开展技术探索和应用验证。

  经三方讨论,项目负责人、总设计师(中方)由浙江大学、地卫二特聘专家孙书剑担任。总设计师(土方)由中东科技大学教授Halil Ersin Soken担任。联合总设计师(中方)由地卫二首席技术官王春晖担任。

  根据进度安排,目前,三方正在进行详细设计。接下来,项目将进入总体方案设计阶段,预计于2027年8月前交付正样产品。

  “此次合作项目,标志着中国民营航天从国家探月项目的旁观者转向参与者。”王春晖期待着,“发挥好商业航天的力量,助力国家航天梦想成为现实。”

  机器人“飞”到月球

  要克服哪些问题?

  2003年起,中国人首次进入外太空,此后,随着“神舟”“北斗”“嫦娥”“祝融”“天问”“天宫”等一个个“飞天”名字的诞生,中国航天事业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攀升。

  发射机器人到月球进行科研,相当有难度。

  地卫二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是“冰火两重天”的月球环境挑战。月球(降落区域)白天的温度高达80℃,而夜晚将冷到-197℃,月球有约14.5个地球日的白昼和14.5个夜晚。其次是低重力环境的适应性问题。月球的重力仅为地球的六分之一。第三,月球表面布满坑洞、山脉沟壑,地形复杂。

  “此次参与2028年探月工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方案,以小型化、轻量化为核心,结合AI赋能的智能操作系统,专为月球表面装备的协同作业与复杂地形的灵活探测设计而生。”地卫二相关负责人说,机器人系统计划搭载具身智能技术,能够在物理世界中自主地感知环境、做出决策、执行动作等。

  这是两个什么样的机器人?

  “具身智能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孙书剑介绍,2024年,浙江大学联合中东科技大学共同开展月夜生存的科研合作,为这次项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月球具身智能机器人将采取系列新技术、温度管理系统方法,确保设备的可靠性,材料具备极端耐温性能,同时还具有防止脆性、热应力裂纹。

  传统的四轮设计难以满足复杂地形的需求。因此,三方计划在机器人设计上采用更大胆的设计,使其既能高效平稳地移动,又能灵活攀爬陡峭地形。

  月球机器人未来将承担大量月球表面设施的建设以及资源的勘查任务。因此,实用、高效、灵活,将是未来月球机器人活动的重要特征。

  机器人月面活动将验证未来长期驻月可能实施的任务动作,探索未来可能的活动方式。

  “必须进一步拓展机器人的作业范式。”孙书剑说,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攻关,更是一场创新实验:“通过自主交互和集群化协同,希望能让中国探月的步伐变得更稳、更快,也更有智慧。”

  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月球资源勘探中,自主交互的能力可以让机器人实时适应突发的地形变化,而集群化协同则能够将多台机器人分布在不同区域同步作业,从而显著提高探测覆盖范围和数据采集效率。这不仅降低了任务失败的风险,也为未来更复杂的载人探月任务铺平了道路。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探月;航空责任编辑:黄泽杭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

近日,地卫二空间技术(杭州)联合浙江大学、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宣布,三方共同提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方案正式入选国家航天局主导的嫦娥八号国际合作项目,计划于2028年前后年实现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