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走近各行各业坚守者,聆听春节假期里的奋斗故事

忙碌的春节,别有滋味

字体:
—2025—
02/01
05:53:09
2025-02-01 05:53:09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王逸群 王雨红 徐惠文 黄宁璐 吴丽燕 魏志阳 通讯员 何晨 刘维佳 庄羽帆 胡晓 何加万 王力中 潘小飞 赵宁

  浙江在线2月1日讯(记者 王逸群 王雨红 徐惠文 黄宁璐 吴丽燕 魏志阳 通讯员 何晨 刘维佳 庄羽帆 胡晓 何加万 王力中 潘小飞 赵宁)在春节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当大多数人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享受着与家人的温馨时光时,却有那么一群人,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展现奋斗。本报多路记者走近各行各业的坚守者,聆听他们的新春故事。

春节期间值守的蒋国富,正协调处置警情。记者 魏志阳 摄

  电话背后,是时刻在线的坚守

  1月31日清晨,大街小巷没有平日里的车水马龙之景,但在杭州市110报警服务台,刚刚换班上岗的接警员们已经忙开了。

  9时许,伴着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杭州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三大队大队长蒋国富又来了。尽管当天不值班,但爱操心的他,还是决定来转一转。

  杭州市110报警服务台,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打烊的地方。103名接警员分组“两班倒”,维持24小时值班运转,他们最快20秒派单,确保警力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这一天轮到三组、四组值班。记者看到,稍显局促的接警大厅里,14名接警员挤在6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内,“你好,杭州110”的接警声连绵不绝。

  刚刚入职的00后接警员邱叶,手边的黑色电话机一刻没有安静过;45岁的接警员殷晨炜,面对各类警情显得更加沉稳冷静;接警组长孔成俊,则穿梭于各个工位,处理、协调各类复杂警情……

  “从上岗的第一分钟开始,我们就必须立刻进入‘战斗’状态。”整整一个上午,孔成俊只回应了记者一句话,但处理的警情已达60多个。

  春节期间,非警务类求助占了大头。这些看似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是影响群众过节的大事。此外,虽然禁放烟花爆竹,但火警仍时有发生。

  17时,杭州市110报警服务台接到一则来电:一小区发生火情。

  接警员迅速将信息转发至杭州消防支队、辖区公安机关、杭州急救中心等多家处警单位。紧接着,110、119、120火速联动响应。完成全部接警程序,接警员们吁了口气。3分钟后,指挥中心等来一个好消息:火情处置完毕,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1分钟内完成重大警情派单,3分钟内完成警情处置。这样的接处警效率,是蒋国富曾经不敢想的。大数据和“黑科技”辅助,以及机制的保障,让处警速度越来越快。

  晚餐期间,趁着接警员轮流休息的间隙,记者本想和他们边吃边聊。可每个人都只用了约15分钟就解决了餐盘里的饭菜,紧接着又快速投入工作当中。

  “一般警情会集中在下午和晚上。”蒋国富说,大家都希望“今夜无警”,但往往事与愿违。不过,只要警察迅速到场、处理得当,一般的矛盾纠纷都能迅速化解,“我们快一秒,就能让安全更多一点。”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交织于繁华街市,杭州市110报警服务台的灯依然亮着。19时,下一班接警员又接着上岗了……

王连根(中)和伙伴正在收渔网 受访者供图

  海上捞“金”,辛苦里面有幸福

  1月31日凌晨4时,天色如墨,平湖市独山港镇渔民王连根麻利地换上防水服、胶鞋,匆匆扒了几口早饭,轻掩家门,开车径直向粮食码头丁字坝驶去。当天风力2级左右,又是一个出海捞“金”的好日子。

  “靠海吃海”35年的王连根,每年1月至4月都会从这里出海,穿梭于距离海岸线3公里到8公里的海域,捕捞鳗鱼苗。因无法人工培育,鳗鱼苗物稀价高,素有海上“软黄金”之称。春节期间,正是鳗鱼苗捕捞旺季,当地渔民纷纷赶海收获乙巳蛇年的第一桶金。

  搬运工具、检查设备、打扫船只……一系列准备工作就绪后,王连根哈了口热气搓了搓手,招呼两名同伴忙活开来。

  “今天涨潮最高峰在凌晨2点左右,6点开始慢慢退潮,适合出海。”几十年乘风破浪,让王连根对潮汛了如指掌,不看天气预报,便能准确说出每天的涨落潮时间。

  航向121度,船速每小时13公里。晨曦微露,记者跟随王连根驾船缓缓向捕捞区出发。

  事实上,开渔期伊始,渔民们就会加紧将鳗鱼捕捞网固定在水下1米处,并用浮球标记。涨潮时,鳗鱼苗就会随着潮水游到网内;退潮后,渔民们就会出海将捕捞网拉出水面,取出网内的鳗鱼苗。

  看似简单,干起来可不容易,渔民们靠的是几十年练就的真功夫。海上的风浪总让人琢磨不透,王连根既要当好舵手控制航向,又要在繁忙时化身“大力水手”,和同伴一起拽网拉绳。如此往复,每天8小时,直至清空350余张捕捞网。

  筛选鱼苗则是个精细活,靠体力更靠眼力。“一条鳗鱼苗只有牙签般粗细,轻轻一压就存活不了。”站在摇晃不停的船板上,刺骨寒风吹得记者脸上生疼,王连根则和同伴小心翼翼将混杂着泥沙的鳗鱼苗倒在筛网上,逐条筛选至放有清水的泡沫盒内,身子随海浪起伏不断调整重心。

  中午12时,王连根将渔船稍稍停稳,从船板上抓起几袋面包和矿泉水,招呼我们吃午饭。

  大约两小时后,忙碌了大半天的王连根将渔船开回码头,鳗鱼苗收购商早早就在等着他们归来。当天,王连根和同伴捕捞了200多条鳗鱼苗,收购价为每条5元。“往年行情最好时,平均一天能有1000多条,每条能卖将近40元。”对于市场的起伏,王连根心态倒是很平稳,“年年有鱼、生活有余就好。”

  “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再多干几年。”王连根的新年愿望很朴实,捕鱼生活虽然辛苦,但他的幸福感源于让家人过上安稳日子。夜色降临,妻子做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子孙围坐一堂,王连根心里高兴,与儿子喝了点小酒,随后便如往常一样整理起渔具,等待着又一个丰收日。

  近几年,为了维持鳗鱼苗种群数量,渔民们不会过于贪心,而是让一定数量的鳗鱼苗继续游向内陆江河,在自然环境下生长繁衍。到4月15日,鳗鱼苗捕捞网就会被全部收起,休渔期就要开始了。

赵振旺在钢筋部品爬架上检查安全防护措施。记者 黄宁璐 摄

  齐心协力,跨越大海架飞虹

  1月31日清晨6时30分,舟山六横佛渡海域,寒意正盛。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双屿门大桥佛渡侧施工现场,已是一片忙碌景象。百米高的塔柱下,工程车来回穿梭,平台上焊花四溅。34岁的生产副经理赵振旺辗转各个工序间,检查施工进度,叮嘱安全事项。

  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是宁波和舟山之间的第二条跨海大通道,毗邻宁波舟山港,连接舟山六横岛、佛渡岛和宁波梅山岛。作为大型跨海连岛工程,工程包含青龙门特大桥、双屿门特大桥两座世界级跨海桥梁及相关连接线工程,全长近19公里。这个春节,在中国铁建港航局六横项目总经理伍敏的带领下,共有400多名建设者坚守关键岗位,为年后大干快上打基础。

  当天,双屿门大桥佛渡侧要进行超大型塔吊顶升作业。“塔吊是主塔施工必不可少的装备,通过顶升与主塔一起‘长高’,从而将主塔施工所需的重型材料和工具吊装上去。”赵振旺说。

  8时,塔吊顶升工作正式开始。看到重达32吨的超大型塔吊标准节被稳稳吊起,又被精准放入塔身顶部的预留空间,赵振旺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来。“塔吊顶升属于高空作业,风大或者能见度低的天气都不能进行,我们非常珍惜像今天这样符合施工条件的天气。”作为“大管家”,赵振旺不仅要统筹人员、材料、设备等,还要充分考虑天气对海上施工的影响。

  在这个4500平方米的施工平台上,赵振旺和工人们迎着寒风奔走忙碌,对讲机里不断传来的嘈杂语音、钢筋与铁板的碰撞声,汇聚成一曲高亢激昂的“交响乐”。

  不知不觉就到了午饭时间。吃完饭,赵振旺抹了把嘴,又戴上安全帽,穿好救生衣,匆匆朝工地走去。“今天跟塔吊顶升同步进行的是左幅20节段钢筋部品的制作。”赵振旺解释道,钢筋部品是主塔的重要结构,制作完成后由塔吊整体吊装上去。他准备利用工友午休间隙,对钢筋部品里预埋件的位置、钢筋的焊接质量以及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检查。

  赵振旺沿着钢筋部品的爬架往上爬,记者紧随其后。登上6米高的施工平台,尽管只有两层楼高,但镂空的设计、迎面而来的海风,还是让恐高的记者一阵晕眩。“这个高度对于我们来说,早已习惯了。”赵振旺说着,纵身一跨,稳当地踩在施工板上,拿出卷尺,测量顶口距离水平横撑预埋件的位置,并与设计图进行对比。“预埋件的标高和平面位置必须与设计图纸一模一样,否则就会影响整体结构。”他说,大桥工程质量不能有丝毫马虎。

  天色渐暗,天空飘起了雨,闲不下来的赵振旺这才回到工棚稍作休整。一阵手机铃声响起,原来是赵振旺远在湖北的家人打来视频电话,父母、妻子叮嘱最多的就是安心工作,不要牵挂家里,直到4岁的女儿一句“想爸爸”让赵振旺破了防。“一年也就回三四趟家,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他希望,等大桥通车的那一天,带着家人来看看这座世界级跨海桥梁,“相信他们一定会为我感到骄傲。”

刘玉琼带着女儿一起观察褐飞虱吃水稻的情况。共享联盟·德清 赵宁 摄

  与虫相伴,只为研究早突破

  新春的清晨,德清大街小巷年味正浓。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B505实验室里,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刘玉琼脱下外套,换上白大褂,一如往常投入工作。

  “虽然是过年,虫子喂养却不能停。”面对记者的到访,刘玉琼一边介绍,一边取出装有水稻苗的玻璃打孔管,将水稻苗置于显微镜下解剖,细致地观察虫卵的发育情况,并逐一记录下实验数据。

  “这个虫子叫褐飞虱,是一种害虫呢。妈妈说它们最爱吃农民伯伯种的水稻了。”正当记者好奇虫子的名字时,刘玉琼7岁的女儿莉莉像模像样地“科普”起来。刘玉琼宠溺地看着女儿,笑着说道:“她每年过年都会陪我来做实验,多多少少了解一些。”

  褐飞虱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其造成的危害一直让种粮人头疼不已。刘玉琼所在的团队致力于研究水稻害虫的基因干扰药物,主要方向是挖掘和鉴定褐飞虱的关键基因,并利用这些基因进一步开发新型RNA生物农药,从而为田间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实验室精心饲养的褐飞虱种群,成为了这项研究的关键材料。

  刘玉琼打开光照培养箱,长势喜人的水稻上,时不时飞出黑色的小虫子。凑近一些细看,水稻叶鞘部位密密麻麻地聚集着正在啃食的褐飞虱。“你看,这些呈枯黄色的水稻就要及时处理掉。”刘玉琼拿起浸泡了24小时的水稻种子,重新开始培育起褐飞虱的“口粮”。她解释,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培养虫子,如果中断了,接下来的实验就是“无米之炊”,前期的实验成果也就会付诸东流。

  考虑到学生和团队老师都要回老家过年,刘玉琼每年都主动留下喂养虫子,这一坚持就是4年。说起家人,刘玉琼还是面露愧疚之色,“我真的特别感谢他们支持我的工作。”

  临近中午,实验室的门被敲响。刚一开门,“过年好”的问候声就传进来。原来,浙工大莫干山校区所在的康乾街道金鹅湖社区了解到有老师春节留守实验室,社区支部委员闻建军和居委会委员陈凯琳带着糖果、春联和热乎乎的饺子上门来拜年了。

  “新年好!新年好!”接过食盒,刘玉琼热情地招呼他们进来坐坐,还带着二人参观了正在进行的褐飞虱实验。“等你们实验成功了,肯定能为种粮户们解决一大难题。”听着刘玉琼的讲解,闻建军充满期待。

  送别社区工作人员,走在生物工程学院五楼实验室,不少门口都贴着浓浓“科技味”的火红春联。“试管盛春 摇落科研星万点”“琼楼焕彩 绽开学术锦千重”……美好的愿景,既是新年愿望,也是奋斗目标。

  “靳教授,过年好!”在A505实验室门口,我们遇上了同样留守实验室的靳远祥教授。因为心里一直惦记着上百条斑马鱼的生长情况,他几乎每天要来看看。

  “好漂亮啊!”看着鱼缸内欢快游动的斑马鱼,记者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了。“别小瞧这些小东西,不仅颜值高,研究价值更高。”靳远祥说,因为与人类基因有着近87%的高度同源性,斑马鱼是人类疾病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模式生物。此前,他和团队已完成“环境微塑料暴露引起斑马鱼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行为和代谢紊乱”的机理研究,眼下正在不断实验获取基因突变的斑马鱼样本,进行与人类相关的疾病研究。

  一番简短的交流后,刘玉琼和靳远祥又匆匆返回实验室,分头忙碌了起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春节;基层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