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答应您的事,我们做到了!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我们全家人为您感到骄傲!”近日,东阳94岁老人徐章银完成了长达14年的遗愿——遗体捐献。昨天,拿着浙江省红十字会和东阳市红十字会联合颁发的荣誉证书,他的大儿子徐新华和家人们回忆起老人生前的点点滴滳。
14年前种下奉献的种子
徐章银,出生于1931年。30多年前,因南江水库移民,他和老伴严金迎在湖溪镇南塘村擎天丘自然村安了家,育有两儿两女,一家人的生活平淡却充满幸福。
2010年,邻居吴文忠在杭州完成遗体捐献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徐章银的内心。次年,他主动联系东阳市红十字会,表达了想自己签署《自愿捐献遗体登记表》的意愿。然而,签署登记表需要子女签字同意。徐章银深知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耐心地与四个孩子促膝长谈,讲述自己的想法。在登记表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我是一个公民,为报答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和恩情。久经考虑,决心把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教学事业作贡献。这是我的最终意愿。签名:徐章银。”
这些质朴的文字,饱含着老人对社会的感恩与回馈,也深深打动了四个子女。他们纷纷摁下手印,支持父亲的决定。“尊重父亲的遗愿。”徐新华坚定地说。
每次住院都揣着登记表
近年来,徐章银的身体每况愈下,住院成为常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每次住院,他可以忘记带生活用品,也可以忘记带药,却唯独不会忘记将那份承载着他信念的遗体捐献登记表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他还反复叮嘱子女们,一定要牢记红十字会的联系方式。
去年开始,老人意识时而模糊,时而清醒。但每当他清醒过来,嘴里念叨的总是捐献遗体这件事。在他心中,这不仅仅是一个承诺,更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使命。
老人离世后,尽管心中满是不舍,徐新华和家人们还是第一时间联系了东阳市红十字会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将自己的遗体捐出去做医学研究,希望研究成果能让活着的人少受点病痛折磨,重获健康的希望。”徐新华哽咽着说,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愿望,他们必须帮他完成。
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爱与奉献
说起徐章银,村两委干部吴平雨赞不绝口:“他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从没见他和谁红过脸。”在邻里之间,徐章银一直是热心肠,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要乐于助人。在他的影响下,四个子女相处和睦,从不吵架,并且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也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东阳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徐章银的遗体将捐献给医学院用于医学生教学,大脑用于科学研究,眼组织用于帮助角膜病患者。他的离去,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爱与奉献。
近年来,随着媒体报道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舞,加入人体器官(遗体、组织)自愿捐献登记者的队伍。截至目前,东阳市已累计开展人体器官、遗体(组织)志愿捐献宣传1000多场次,登记志愿者达4000多人,实现器官捐献78例、遗体(组织)捐献97例。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