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温州市政府正式批复了《温州市停车专项规划(2021-2035年)》。根据规划,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停车位4.5万个以上,其中公共停车位4500个以上。
伴随着国家对汽车产业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攀升,停车空间资源增长的有限与市民停车需求存在矛盾。在此背景下,城市空间不足、停车设施建设资金不够以及停车制度不完善,成为了现今城市停车面临的三大难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停车这项民生实事,并在停车规划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数据显示,2018年—2023年,市区新增停车位33.45万个,占停车位总量的38.8%,是我市停车位增长量最快的时期。截至2023年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94.36万辆,停车位总量86.75万个。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规划预计2025年市区停车位需求为102万个,2035年将达到172.9万个。
规划提出,近期市区将力争基本实现停车供需总量平衡,逐步构建起以配建停车设施为主、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现代化城市停车体系;到2035年,全市车位比将提升至1:1.2,中心城区路内停车占比控制在5%以内,同步建成功能完善的智慧停车平台,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停车产业集群。
在规划期内,市区将按照规划单元细分城市公共停车场需求,其中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和洞头区分别规划建设4.18万、4.01万、4.33万和1.31万个公共停车位。同时,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公交枢纽等重要交通枢纽,规划布置18个P+R停车场(驻车换乘停车场),总规模达4270个停车位,引导市民采用停车换乘方式进入核心城区,缓解交通压力。值得一提的是,市区已初步建立82处公共停车位建设项目库,预计新增公共停车位14380个,拟动态调整滚动推进实施,进一步满足市民出行停车需求。
此外,规划强调实施差异化停车策略,合理布局公共停车空间,利用城市更新契机,加大政策与用地支持,推动停车资源高效利用。与此同时建立全市停车共享系统平台,智慧赋能停车资源共享,统筹优化路内停车收费,利用市场价格杠杆调节需求,在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增设夜间停车位,有效缓解居民停车难题。
据悉,该规划是在《温州市停车发展专项规划(2007—2020年)2017年版》基础上进行修编,将为温州市接下来十余年的停车设施建设与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以停车治理“小切口”推动城市更新“大变革”,温州正以规划为笔,以行动为墨,在瓯江之畔绘就一幅“车有其位、行有其序”的城市新图景,为城市停车治理提供“温州样板”。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